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勒古沙日。(中國日報網賀霞婷攝)
中國日報網10月28日電(記者賀霞婷) 10月27日,記者隨網絡扶貧涼山行活動走進四川涼山州布拖縣。在涼山州布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內,各種各樣造型別致、做工精巧的銀制品讓來參觀的人贊嘆不已。
布拖彝族銀飾民間工藝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情趣,也滲透到了彝族人的生活當中,日常的衣服上很多飾品是銀質的,火把節,或者女孩子出嫁都會穿上銀質盛裝。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勒古沙日從12歲開始就開始跟隨親生父親勒古拉牛學習這門手藝,今年63歲的他,從事這門技藝已經50多年了。

勒古沙日純手工制作的銀質酒壺。(中國日報網賀霞婷攝)
勒古沙日家族是銀匠世家,到他已經是第15代傳承人,如今的他,除了制作這些精巧的銀器外,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傳承這門手藝,不僅教他的兒子和孫子還教布拖縣的很多年輕人學習這門手藝。
現場,勒古沙日用一個銀質酒壺給記者倒上了滿滿的一碗酒。酒壺造型別致,紋路繁復,總共有32個部位,所有的點刻,組裝都由他一個人完成。勒古沙日告訴記者,自己是整個四川省唯一能夠純手工打造這個銀制酒壺的人。

勒古沙日純手工制作的銀質酒壺。(中國日報網賀霞婷攝)
除了制作純銀酒杯,勒古沙日還制作銀茶壺,銀碗、銀筷子、銀盤子等餐具。銀耳環、銀手鐲、銀扭扣銀斗笠、銀胸牌、銀頭飾等飾品,其形式多樣、形態各異。
他說,只要有人願意學,我都願意免費教,一直教到孩子們學會了為止。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一定要傳承下去。

勒古沙日制作的銀質配飾。(中國日報網賀霞婷攝)
而這樣一個銀藝傳統深厚的縣城,卻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重點地區,貧困問題最突出,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脫貧任務最艱巨,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2014年識別出貧困村163個、貧困人口56434人,動態調整淨增加8288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4722人。通過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2014年識別貧困村163個、貧困人口75523人。通過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2014年至2016年退出貧困村19個、減貧13504人。2017年退出貧困村22個、減貧4714人。2018年計劃退出45個村、減貧16417人。截止目前,仍有貧困村122個,貧困人口5.7萬人。
今年以來,布拖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政策精神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進一步堅定決戰決勝、決戰必勝、打贏打好精准脫貧攻堅硬仗的信心決心,確保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彝族女性的服裝上很多銀質裝飾。(中國日報網賀霞婷攝)
而布拖彝族銀飾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造型美觀,形態各異,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這些古朴大方、色彩鮮艷、巧奪天工的銀飾制品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如果能夠保護利用好布拖彝族銀飾民間工藝,對於弘揚民族文化,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當地人民群眾的收入,促進布拖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將進一步推動布拖縣的脫貧攻堅任務。

彝族銀飾盛裝。(中國日報網賀霞婷攝)
據布拖縣宣傳部數據,目前全縣開設商鋪的銀匠共68戶,從業人120餘人,年銷售額近3000萬,利潤約400萬元。
這說明,彝族銀飾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能夠將彝族銀飾品牌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精美的彝族銀飾,將很好地推進彝族銀飾的產業化發展,助力布拖縣的脫貧攻堅。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