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家人的地方,卻多了一群親人
烏斯曼· 卡斯木說,他的國家通用語言是保定學院的支教老師王偉江教的。
2003年,烏斯曼· 卡斯木調入且末縣中學,與2000年到校支教的王偉江一起教體育,同一個辦公室。
當時,烏斯曼· 卡斯木不懂國家通用語言,王偉江聽不懂維吾爾語。兩人交流,全靠比劃。
『能相互聽懂說的話,纔能交朋友。』王偉江把相互學習語言的想法比劃給烏斯曼·卡斯木,兩人一拍即合。
15年過去,兩人不但能夠用國家通用語言和維吾爾語交流,還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逢年過節,兩家人都要相互串門互致問候。
『就像一家人一樣,他借給我幾萬元,都不讓打欠條。哈哈!』烏斯曼·卡斯木豪爽的笑聲,流露的是血濃於水的真情。
類似王偉江和烏斯曼· 卡斯木守望相助的故事,在這裡並非個例。

端午節古麗努爾· 卡斯木(中)帶女兒到侯朝茹(右一)家裡做客。(資料圖片)
手抓飯、拉條子、薄皮包子……侯朝茹在同事古麗努爾· 卡斯木家,吃遍了這些新疆特色美食。而說起侯朝茹做的新疆大盤雞,古麗努爾· 卡斯木則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當年,侯朝茹在學校第一個考取了心理諮詢師資格,在她的帶動下,同在一個辦公室的古麗努爾·卡斯木也考取了資格,成了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
『我們在朝夕相處中,就跟姐妹一樣親。』古麗努爾· 卡斯木說。
『離了眾人會迷路,團結纔能見光明。』這句維吾爾諺語,是古麗努爾· 卡斯木教給侯朝茹的。在這麼多年的相處中,侯朝茹和她的校友們,和各民族的同事們,不僅用言行踐行著民族團結的真諦,還把民族團結的種子種在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心裡。
背後的故事
侯朝茹的丈夫龐勝利,也是第一批前往且末的十五人之一。這些年,夫妻倆把情與心都獻給了且末,對自己的父母親人,侯朝茹卻充滿愧疚。
自從2005年做了母親之後,她纔慢慢理解了。當年母親為什麼堅決不同意她的選擇。
侯朝茹答應父母,路途再遠,寒暑假一定回家。
她的校友周正國的傳奇是,不僅自己紮根且末,還帶來了一個保定姑娘一起建設新疆。
2007年,他回家探親,經人介紹認識了在當地中學教學的劉慶霞,短短一周,兩人閃婚,劉慶霞追隨他的腳步來到新疆塔城支教。3年後,劉慶霞調到且末,一家人幸福團圓。

周正國和少數民族學生們一起過端午節包粽子。(來源人民日報官微)
2002年來且末支教的趙艷菊,兩年後又把同是保定學院畢業的弟弟趙保國也召喚到了且末,姐弟倆成了同事。如今,趙艷菊、趙國寶姐弟倆都已在且末成家立業。
總書記的回信
2014年,侯朝茹、李桂枝和同學們,轉眼已經在新疆且末待了14年了,他們商量著,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一封信,匯報他們在新疆的學習和生活。
寫這封信,就是想把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守,他們十幾年來紮根西部的信念表達出來,他們從未奢望過會收到總書記的回信!
驚喜來的那麼突然,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前,習近平總書記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多年來,一批批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像你們一樣在西部地區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貢獻。
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信裡寫的那樣:你們響應國家號召,懷著執著的理想,奔赴條件艱苦的西部和邊疆地區,紮根基層教書育人,十幾年如一日,寫下了充滿激情和奮斗的人生歷程。你們的堅守、你們的事跡,令人感動。
18年來,河北保定學院畢業生們堅守在且末的三尺講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點亮了沙漠邊城的燭光,也讓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意義。
18年來,他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的胸襟,用默默的奉獻和辛勤的耕耘,為孩子,為祖國的明天,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18年來,這些可愛的面孔經過歲月的磨礪,如同胡楊、梭梭一樣,深深地紮根在了這片土地之上,為這片土地帶去了無盡的生命力。
他們是榜樣,更是一種號召!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