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王忠耀 吳春燕
一聽到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的消息,來自北京寬凳科技的技術人員躍躍欲試,希望載有高精地圖采集設備的測繪車早日駛上大橋,讓這項『世紀工程』盡快出現在他們繪制的國內首張高精地圖上。作為我國又一交通工程奇跡,科技與創新的不斷碰撞是這座大橋與生俱來的基因與烙印。
中國制造支起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有人評價,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對於這座目前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而言,每項榮譽的背後,都是一組組沈甸甸數據的支橕。
全長55公裡,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長5.6公裡,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沈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沈管隧道;對接海底隧道的每個沈管重約8萬噸,世界最重的沈管;世界首創的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此外,大橋還囊括了世界首創主動止水的沈管隧道最終接頭、世界首創橋—島—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沈管隧道等多項世界之最。
曾參與指揮建設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等工程的老橋梁專家譚國順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他表示,『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准』的艱苦努力。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的設計標准。在海洋地質標准的技術、工藝無法滿足施工需要的情況下,中國科研人員依靠1986年以來湛江地區累積形成的海洋水文數據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並結合伶仃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術措施,最終保障了『120』指標的達成。
『我們采用了當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環氧鋼筋、不鏽鋼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結構、工廠化制造等,集目前國內國際最好的耐久性技術,來保證港珠澳大橋達到120年的使用標准,這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自豪不已。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