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摩擦不斷昇級,不確定性增加,中國經濟會遭受多大衝擊?結構轉型矛盾凸顯,部分經濟指標增速有所放緩,中國的『經濟奇跡』能否延續?這是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繞不開的兩個問題。
一位經濟學家指出,研究中國經濟,應從真實世界來了解背後的理論,而不是根據現有理論來看真實世界。回顧剛過去不久的國慶黃金周,不少人注意到了兩個有意思的消費數據:在北京,眾多老字號餐館的午餐翻臺率在2次以上,晚餐翻臺率甚至達到3次以上;一些重點監測企業,大屏幕高清電視銷量同比增長5倍以上,洗乾一體機、淨水器、健康空調、智能馬桶蓋銷量同比增長一至兩倍。餐飲服務消費依然火熱,優質商品銷量穩中有增,『身邊經濟學』不僅是對『消費降級』的有力反駁,也從正面說明,中國經濟引擎依然動力十足。
無需否認,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必然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然而,中國經濟有足夠強的韌勁、有足夠大的回旋餘地、有足夠多的政策工具,來應對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更需要看到的是,即便中國經濟總量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從不到3700億元增長到如今的超過82萬億元,體量已經如此巨大,但仍有極大的增長潛力。一時間增加的礁石險灘,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這條大河奔湧向前的大方向。
前段時間,一篇題為《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的網文引發熱轉。作者以『十八線』小縣城居民對電動車的消費需求為例,勾勒出廣闊的內需市場。啟人思考的,不僅僅在於小城鎮裡隱藏著巨大消費市場,更在於其揭示出的消費短板。而這,恰恰是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也孕育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可能。正如國家統計局負責人所指出的,『中國內需市場很大,不論是區域協調發展,還是鄉村振興,都有巨大的需求空間。』既在破除制約居民消費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上下功夫,也繼續出臺支持有效投資的利好政策,加大力度補短板,不斷增長的內需市場將支橕中國續寫『經濟奇跡』。更不必說,不斷湧現的科技創新,不斷勃興的新業態、新產業,都將為中國經濟開闢新的藍海。
也正是看到中國經濟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增長潛力,加上中國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優化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開放新舉措,外資企業也紛紛擴大在華投資。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將在廣東建設總投資逾百億美元的石化企業,特斯拉在美國之外首個超級工廠將落戶上海臨港,橋水等對衝基金也在加速布局中國資本市場……僅今年前8個月,我國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就有4萬多家,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談及為何要在沈陽增設工廠,德國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直言,『中國是至關重要的,不僅是全球業務發展的支柱,也在創新和合作方面提供無與倫比的機遇。』這道出了不少外資企業家的心聲。持續增長的外商投資,在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也將為中國經濟不斷注入強勁動能。
沒有哪個大國的經濟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的,也只有經歷過風風雨雨,一個國家的經濟纔會更加強健。更何況,中國經濟真正的挑戰從來都不是外部的衝擊,而在於自己。以我為主、保持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紮紮實實做好『六穩』工作,即便遭遇亂雲飛渡、激流險灘,中國經濟巨輪也定能劈波斬浪,駛向潮平岸闊的水域。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