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做領跑者,更要做創新人
2018-10-16 10:17:1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鄧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做領跑者,更要做創新人

  ——來自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賽場的思考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

  『汽車是工業之王,在過去的100年裡,它的理論、技術、產業鏈格局沒有一樣是我們中國人定義的。』金秋廈門,26歲的年輕創業者倪俊帶領團隊問鼎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冠軍。這位曾帶著700多斤電池炸藥驅車往返實驗的北理工博士生如此闡釋他的創業夢想——做中國定義、世界領先的無人車:『無人車給了我們汽車工業最好的機會,這是一個全新的歷史機遇。』

  可穿戴康復訓練系統、新型導熱低密度材料、光子人工智能芯片……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賽場上,以『90後』為主的創新創業生力軍全面發力,釋放出『青年+創新創業』的無窮力量。

  記者觀察到,在本屆大賽中,一大批『高精尖』項目競相湧現,不少團隊和選手將目光投向『老少邊窮』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深度融合。但隨著以『硬』技術為主的項目團隊包攬大賽大獎,專家評委也建議,要更注重培育大學生的原始創意創新能力,並集合學生、學校以及其他社會資源,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整體生態。

  大賽冠軍爭奪賽現場光明日報記者鄧暉攝/光明圖片

   1.瞄准核心技術,創新創業要有世界眼光

  和大賽冠軍北京理工大學的『中雲智車——未來商用無人車行業定義者』項目一樣,此次進入冠軍爭奪賽的6個項目都在以世界眼光瞄准行業痛點,致力鍛造核心技術,且都已經孵化出實體產品。

  獲得亞軍的廈門大學『羅化新材料——全球激光熒光陶瓷的領航者』項目,突破多個技術瓶頸,實現高光效、長壽命、光譜可調的激光熒光轉換材料;北京郵電大學的『人工智能影視制作——聚力維度』項目,大幅縮減電影3D轉制用時,致力把影視制作從手工業時代帶入人工智能時代。獲得季軍的浙江大學『邦巍科技——全球高性能結構材料領跑者』項目通過加入納米級改性材料與短纖維,解決了混凝土材料脆性易裂的頑疾,已經成功應用於南京長江大橋、杭州蕭山機場等重點工程中;北京理工大學的『梟龍科技AR智能眼鏡』則是一款針對工業制造領域打造的企業級AR眼鏡,具有雙目大視角顯示、虛實融合、手勢交互等功能;加拿大多倫多大學『FlexCap柔性能源儲存』項目來自國際賽道,專注於開發和制造輕量級柔性儲能方案。

  在冠軍爭霸賽的項目路演上,這些硬實力的展示,也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由衷贊嘆。

  『聚力維度』項目負責人趙天奇現場播放了一段利用其技術生成的3D視頻:『這樣的效果達到了院線級水平,如果用人工來做,需要100個人花3個月的時間,我們只需要一個人花一周時間。這是全球唯一的技術而不是第一的技術。』

  『前幾年,我有一個朋友投資幾個億做裸眼3D電視機廠,電視生產出來了,但廠子倒閉了,因為沒有內容可以播放。這個項目可以說真正抓住了行業的痛點,又擁有了關鍵技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大賽評委、知名投資人郭羽告訴記者,這些瞄准核心技術發力的項目展現了非常高的創新創業水准:『這是我第四次參加大賽,看到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感到非常欣慰。』

  『這一屆明顯的特點是,科技成果轉化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五強爭奪賽58支團隊中有近三分之二項目都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背景,學校把多年科研項目和大學生「雙創」結合起來,整體上提昇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質量和水准。』北京新產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馬德富同樣為這些擁有硬實力的『高精尖』項目點贊。

  記者注意到,這些項目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師生的合力共推。比如,冠軍項目『中雲智車』就由北京理工大學特種無人車創新基地孵化;福州大學的『斯諾普利——一片走「心」的中國創新藥』則是三代科研團隊針對肺動脈高壓歷經30年的接力研發。

  『我們想以大賽為抓手,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把高校的智力、技術、文化資源與企業和投資機構的金融、市場、社會資源精准對接,使雙創成果轉化機制持續不斷優化,激活高校專利資源,讓「躺」在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真正產生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范海林說。

   2.聚焦『老少邊窮』,創新創業要勇於解決問題

  首創『熱處理+表面改性+涂層』的集成核心工藝,將模具產品壽命提昇3到13倍,同時避免了模具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帶動了3500餘名農民再就業,預計可提高產值近10億元……在大賽中,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金剛模高端熱作模具』項目引來了眾多關注。

  『我們團隊的核心成員都是從沂蒙山區走出的大學生。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傳統制造業的聚集區,其中模具產業佔制造業比重達30%。但傳統模具行業以中低端模具產品為主,產能落後。去年,僅臨沂當地因環保問題被停產的企業就達400多家,損失產值近70億元,失業人數達兩萬人。』項目負責人虞海亮告訴記者,『我們希望能用自身所學去改變家鄉面貌。創新創業,不是為了發財致富,就是想用知識了解農民所急,為民所想,並用科技解決農民實際問題。』

  在今年的比賽中,『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的項目格外引人矚目。范海林介紹,一年來,全國31個省(區、市)有70多萬名大學生、14萬個團隊參加『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對接農戶24.9萬戶、企業6109家,簽訂合作協議4200餘項,產生經濟效益近40億元,星星之火已經燎原。

  他們中,有團隊充分依托學科優勢,致力於解決民生問題。中國醫科大學的『紅絲塔——遠疆醫療幫扶』項目開創了組團式資源互補醫療幫扶模式,聚焦『老少邊窮』地區,已幫助多地區完成從人纔『輸血』到『造血』的飛躍,項目還將進一步落實瑞金、鶴崗等地的醫療幫扶,預計派出幫扶人員3000名、幫扶地區突破200個。山西醫科大學的『民康醫療』項目,則基於省級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通過志願者聯合村鎮衛生所等基層醫生共同服務當地居民,線上線下相結合,構建全方位、多渠道、大眾化的醫護公益服務平臺。

  還有團隊利用前沿技術,致力於解決農產品產供銷問題。來自廈門大學的『我知盤中餐:大數據精准助農新平臺』項目,從盲目種植、供需不對稱和農產品滯銷等痛點切入,利用先進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農產品供需關系分析,提供不同區域不同產品的精准市場需求。

  『意義深遠,非同凡響。』看完『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的精彩展示,大賽評委、萬學教育集團董事長張銳非常振奮:『評委考核該賽道項目時,看重的是它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求這些項目必須有可持續性,有創新性。我相信這些項目能夠真正點燃萬億級的農村市場。』

  不少評委認為,這是未來世界創新創業的趨勢與方向,也是創業者必備的素質——紮根土地,致力於發現、解決問題。

  『他們將創業的終極目標致力於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人類健康問題、新時代國民的生活品質問題,將青年人的思考融入對社會、國家、世界有益的創業精神中。』在觀摩大賽不少團隊的展示後,大賽國際賽道評委西蒙·瓊斯認為,大賽不僅使世界各個高校的創業團隊實現理念共享,在這其中,他們還為『消除貧困』『提高人類健康指數』等世界問題拿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展示了年輕人的力量。

   3.重視技術支橕,創新創業更要注重創新源頭

  『第一屆大賽時,投資人都不知道這是乾什麼的。現在,很多人推了手頭非常重要的會議,也要來參加大賽。』馬德富感慨,本屆大賽的項目在創新能力、可落地能力上遠超他的預期:『這不是普通的老師評、學生聽的比賽,而是以投資界標准衡量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記者看到,在路演現場,就有不少評委直接向候選項目發出了洽談邀約。

  不只是選項目、搞投資,投資人還給予了學生團隊乃至創新創業教育很多中肯的建議。

  觀摩了不少參賽項目後,大賽評委、經緯中國董事總經理錢坤告訴記者:『有很多項目超越了我的想象,非常棒。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是國際上已經有人提出了想法或者方向,我們最終實現了它。那什麼時候,這個想法、創意能既從我們這裡生發,又由我們來實現呢?』

  馬德富也建議,在充分重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融合,師生共同創新創業的基礎上,下一步,也要注意大學生自我創意能力的培育和保護,使之成為一條完整的『創意—創新—創業』鏈條。

  『盡管很多高分項目聚集在高新技術領域,但並不是說在傳統行業就沒有空間。』隨著『領跑者、定義者、全球首創』等關鍵詞越來越多,大賽評委、安聯大業基金董事總經理譚新宇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但也不能因此影響大學生在其他領域的創新創業熱情。他建議,應『錯開』設置賽道,按照項目類別進行細分,給更多公益項目機會,以體現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引導性。

  『做領跑者很重要,但這背後的支橕一定是創意、創新能力。創新應該是一種素質,是不分領域的。』多位投資者表示。

   (光明日報廈門10月15日電)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