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僅0.4畝,在資源型發展中優勢不明顯。然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敢為天下先、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始終走在全國改革創新的前列,成為創新型發展中的弄潮兒。
今年8月,溫州獲批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發展先行區。『兩個健康』,即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溫州,正在續寫民營經濟的新傳奇。
家庭工業星火燎原
1980年12月11日,開小雜貨鋪的姑娘章華妹,從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到『東工商證字第10101號』營業執照。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
同年,溫州在松臺街道正式發放1844份個體戶營業執照。這批領證者,成為中國第一代個體戶。
這是溫州傳奇的開端。缺少優勢條件的溫州人,大膽創新,不斷探索,走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想千方百計,在中國改革開放之路上,創下一個個『第一』:
1982年,個體工商企業超過10萬戶,約佔全國總數的一成,30萬經銷員奔波全國;
1983年,創辦全國最早的農村專業市場——永嘉橋頭紐扣市場;
1984年,集資興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農民城;
1991年,蒼南農民王均瑤兄弟『異想天開』,承包開通長沙至溫州的全國第一條私營包機航線;
……
從農村家庭工業起步的『溫州模式』,曾經耳熟能詳。一臺機器,兩三個人,家家戶戶辦工廠,家庭工業如星火燎原。1985年4月,溫州家庭工業達13.3萬個,從業人員33萬多人。1987年11月7日,溫州市政府頒發全國第一個關於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地方行政性規定,著力引導家庭工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到1993年,溫州股份合作經濟發展到高潮,企業數達36845戶,佔全市企業總數的54.2%。
從家庭工業起步,溫州形成多個產業集群,也形成了競爭優勢。鞋革、服裝、低壓電器、眼鏡、打火機……到2005年,溫州工業總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有29個,工業總產值達3178億元,形成『中國鞋都』『中國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中國五金潔具之都』等數十個『國字號』工業生產基地。
憑著『溫州模式』,溫州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從1978年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12倍;人均GDP增長248倍;財政收入增長575倍……客觀條件不佔優的溫州,正是汲取了改革賦予的力量,憑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先發地。
現在,溫州民營企業數量佔總量的99.5%,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超過80%。全市在冊市場主體90.2萬戶,其中企業22.3萬戶,相當於每10個溫州人中就有一個經商辦企業。
『沒有改革,就沒有溫州。溫州取得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切的前提,歸功於改革背景,歸功於拼搏不息的溫州精神。』市委書記陳偉俊說。
以『畝均』論英雄
1987年,杭州武林門廣場火燒溫州鞋,給溫州人當頭一棒。痛定思痛,溫州自上而下興起『質量立市』,抓質量、創名牌,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
如今,家家點火、村村冒煙的粗放發展早已不見蹤影,溫州已建成82家小微企業園,接納3000多家急需拓展空間的企業。在平陽縣萬洋小微園,入園企業3年內必須達到每畝產值260萬元、每畝稅收20萬元以上,高成長型企業、科技型企業、『機器換人』重點企業等7類企業輕松入園,低小散企業不轉型,沒有生存餘地。『搬進這裡不容易,必須是無污染、高成長企業。』乾友科技有限公司剛搬進柳市鎮蘇呂小微園,總經理朱建佑自信地說,有了場地,他有信心保持年均30%的成長。
溫州市柳市鎮是著名的『中國電器之都』,低壓電器是其支柱產業。『電氣行業的景氣,是溫州制造的縮影。』浙江省電氣行業協會秘書長黃忠平說,發展之初,沒有銅鐵塑料原料、沒有技術,柳市鎮硬是靠10萬外出大軍找回原料,找到老工人,做出了電線,冒出了正泰、德力西、人民電器等產值百億級的大企業。現在,還有大量生機勃勃的新一代企業不斷湧現。『在柳市鎮,產值過億的企業還算太小,不瞄准高精尖,拿不到標准廠房!』黃忠平說。
溫州以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倒逼企業昇級。A級企業供地、用能優先保障並且優惠,考核結果差的企業不但供地可能被收回,用能成本也高出一截。『去年全市關停了5萬多家小散企業,整治十幾萬家,推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溫州市經信委副主任毛必土說。
眼前這個小小的斷路器不簡單,能在沒有無線網絡的情況下,用聲音、手機操作,自動控制所有電源。這款『微斷雲控』智能斷路器,價格比同類產品高出數倍,仍然訂單不斷。浙江思創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建業說:『我們投入了近千萬研發費用,就為了早日拿到A級,拿到市裡的優惠政策。』
溫州引導和支持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爭當各自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浙江公布的2017年260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名單中,溫州市佔52家,居全省第一。今年溫州申報認定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210家,累計5624家,同比增速又居浙江第一。溫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萬家。
『溫州制造』創新不斷。顧客在電腦上點擊喜歡的服裝樣式,選好顏色、面料,3D模擬試衣系統很快自動生成預覽,顧客滿意後點擊確定,訂單自動發送到生產車間,7天後一套訂制西服就送到消費者手中。這樣的訂制服務,報喜鳥集團的雲翼智能制造中心已經實現。
今天的溫州,依然是中小微企業、實體經濟轉型昇級的試驗田。市政府提出:『企業圍牆之內少乾預,政府沒事不上門打擾,隨叫隨到,不叫不到。』僅在今年,全市就排出2212個企業難題,由營商專員化解。
『義行天下』譜新篇
若問溫州企業家,溫州人最大特點是什麼?他們會自豪地說:義行天下!改革開放40年,『義行天下』在溫州演化成為誠信戰略。不管是當年的『燒鞋』風波,還是2011年的金融風波,溫州最終都靠信用走出危機。『溫州人能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總結經驗教訓後再出發。』溫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誠信的溫州精神,內化成了溫州文化的一部分。溫州在全國第一個提出信用作為城市戰略,在全國第一個設立地方誠信日。2006年建立的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已實現市域范圍內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戶籍人口5類主體信用檔案全覆蓋。今年6月10日,全國首批30個守信激勵創新城市出臺,溫州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信用建設經驗。
如今,溫州已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系。『「信易貸」項目已為1.5萬名守信主體提供融資服務,總金額達10.5億元。失信主體在行政審批、招標投標上舉步維艱。』市金融辦副主任餘謙介紹。
40年,溫州屢經曲折與艱辛,但奮斗與拼搏的勇氣從未衰減,以不斷深化改革來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從而使溫州成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先行者』『探路者』。
近年來,敏銳的溫州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又作為先行軍,以大項目帶動國際產能合作。目前共有38萬人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57個國家,牽頭建立4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溫州民營經濟在『一帶一路』沿線開枝散葉。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