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在成都正式啟動,這也是『雙創周』首次將主會場放在西部舉行。
作為本屆『雙創周』主會場,近年來,成都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橕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形成。近3年,成都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18.8%;各類市場主體年均增加35萬餘家。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接近1萬億元。
打開『閘門』,創新活水噴湧而出
以2015年為界,之前5年,西南交通大學只有14項專利轉讓、許可,之後1年多,就有168項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和轉讓許可,16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成立,帶動社會投資10多億元。
巨變來自於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近年來,成都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鏈條,構建起以高校院所為基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協同、軍民深度融合的城市創新體系。
針對科技創新、科技轉化的『痛點』和難點,成都市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探索『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充分考慮了發明者個人和所有者集體的利益,調動了雙方的積極性,使以前『鎖在抽屜裡』的成果得以轉化並產生社會經濟效益。
改革猶如打開一道關閉已久的『閘門』,創新活水噴湧而出。截至今年7月,該項改革試點已拓展到20所高校院所,超過400項職務科技成果成功實現分割確權,作價入股創辦高新技術企業60餘家,帶動社會投資過百億元。
伴隨著科技創新源頭供給的增強,成都市依托高校院所優勢學科、龍頭企業優勢資源,規劃建設了環川大知識經濟圈、電子科大『一校一帶』、環西南交大智慧城等10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帶動高校、院所和社會資本投入超過10億元;與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企業簽約項目227個,預計後期拉動社會投資超過1500億元。
與此同時,隨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民參軍』機制創新和『軍轉民』開放創新同步展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成果雙向轉化,技術、產品、資本、人纔相互融合,為創新創業帶來強勁的活力,全市實施軍民融合產業重大項目71個,總投資超過900億元。軍民融合產業正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937億元,增長13.4%。
精准施策,著力優化『雙創』環境
3年多前,正在電子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王軍敏銳地發現大數據風頭正勁,在學校和導師的支持下,他邊學習邊創業。今天,他所創辦的成都知數科技公司已成為多家金融機構的合作伙伴,公司估值超過2億元,先後獲得3000萬元融資,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可達2000萬元。
『能有今天的成績,得益於成都良好的「雙創」環境。』王軍介紹說,創業伊始,成都就從辦公條件、融資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以深化改革為核心動力,成都大力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拓展企業融資渠道,系統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營造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對於輕資產的創新型企業來說,知識產權往往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為此,成都制定出臺『知識產權十條』等政策措施,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目前,成都獲批全國唯一專利代理行業進一步改革試點城市;成都市郫都區率先成立首個集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機構,獲批首個國家知識產權小鎮;天府新區成立了西部首個跨區域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
在成都,創新創業已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3年多來持續開展的『創業天府·菁蓉匯』系列活動,通過『主體活動、菁蓉訓練營、菁蓉創享會、菁蓉杯海外華人創業大賽』載體,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創新創業氛圍;舉辦了4屆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推動全球創新創業資源匯聚、融合和對接。2015年以來,當地累計舉辦『雙創』系列活動500餘場,累計吸引了近700家(次)創投機構、1.4萬家創業企業及團隊,61.5萬餘人以多種方式參與,累計交易額超過750億元。
聚合資源,建強『雙創』平臺載體
位於成都高新區的『菁蓉匯』廣場上,8棟大樓裡聚集了數百家創新型企業。在這裡,既有阿裡巴巴等大企業的創業基地,也有剛走出校門不久的『草根』創業者。實力雖然有差異,但在這裡都能找到合適的平臺。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成都整合政府、企業等多方資源,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橕平臺,推動政策、技術、資本等各類要素向創新創業集聚,促進多元化供給與多樣化需求有效對接。
著眼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的『雙創』服務,成都突出打造高新區『菁蓉匯廣場』、天府新區『天府菁蓉中心』和郫都區『菁蓉小鎮』等3個眾創空間引領區,形成國際知名的雙創『菁蓉』系列品牌;此外,還建成了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天府新區大學科技創新園等『雙創』載體集聚區;圍繞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建設一批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目前,成都眾創空間體系已初步形成,共建成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200家,面積594萬平方米。
對於處於種子期、初創期的科技企業來說,融資首投難、首貸難是共性問題。成都積極引導銀行資金、創投資本、保險資金等多元化的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啟動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的成都發展基金,一期基金已投入運行100億元;堅持投貸貼多措並舉,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創新創業。
良好的『雙創』環境吸引了一大批人纔成為『蓉漂』。據統計,自去年7月份成都實施人纔落戶新政以來,本科以上學歷落戶超過23萬人;累計聚集『兩院』院士32名,高層次創新人纔聚集效應進一步凸顯,實現『引進一個人纔、聚集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的人纔效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鍾華林)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