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論調,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輿論波浪。所謂的『外資撤離論』,無非是看到某個跨國公司把工廠搬出了中國,於是就下個定論,說外資大量撤離。實際上,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外資的進進出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無論是從數據上看,還是從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來看,『外資撤離論』言過其實,實屬危言聳聽。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企業投資辦廠或轉移生產線,乃至關門倒閉原本是常態,無需過多聚焦解讀,更不能惡意炒作。否則,便是給企業施加輿論壓力,變相乾涉其正常經營,破壞營商環境。近年來,隨著支橕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供給條件改變,勞動力成本呈上昇趨勢,一些當年衝著中國廉價勞動力而來的『三來一補』企業,面臨昇級改造、轉型發展。一些外企因勢而變,調整企業布局,或關停部分生產線,或轉移部分設備,這純屬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為。但少數輿論就此誇大其詞,憑其『聽風就是雨』的魯莽臆斷,惡意炒作『外資撤離』,實屬居心叵測,別有用意。
事實上,外資並未撤離中國,而是在不斷地有序進入中國。有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為證:今年前8個月,我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331家,同比增長102.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65億美元,同比增長6.1%。所謂的『外資撤離論』不攻自破。就最近被拿來說事的某日資企業而言,該公司並沒有真正離開中國市場。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該公司一邊關閉蘇州工廠,一邊投資10億日元擴大上海工廠規模。可見,中國的勞動力等成本上昇,並沒有嚇退『追風少年』,只是『風口』變了而已。該日資企業在華業務的調整,不僅不能證明所謂的『外資撤離』,反而表明外資企業對中國更有信心,在進一步優化對華投資結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決定推動新一輪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把改革推向縱深。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中國擴大開放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外商重大項目盡快落地,並確定3項措施,即深化『放管服』改革,外資與內資企業一視同仁;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大力保護知識產權。
面對比以往更富吸引力的營商環境,眾多外資企業不斷釋放投資中國市場的積極信號。美國車企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投資設廠,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計劃在廣東建立化學品生產基地,投資總額將達到10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將出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
可見,外商對華投資不僅熱情未減,而且信心更強,含金量更高。商務部的數據還顯示,今年前8個月,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6%,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49.5%、74.2%和106.4%。中國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龐大的市場、產業鏈配套能力和基礎設施條件,讓外商來華投資興業面臨更多便利、更多機遇。目光長遠的外資企業正緊抓難得的歷史機遇,大力投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在時』和可持續發展的『將來時』,與中國市場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一起繁榮。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