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寫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
2018-10-04 16:41:5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

  以2013年金秋為起點,『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承載時代使命的世紀工程,掀開了世界發展進程的新一頁。

  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由理念變為行動,由願景化為現實,促進發展,造福人民,『一帶一路』建設在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和響應。

  2018年,世界聚焦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愈加能夠認識到,中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正是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明證,正是中國致力於加強國際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實行動。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所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五載碩果各方分享,橙黃橘綠滿園芬芳。『一帶一路』建設行進在開拓和平、繁榮、開放、綠色、創新、文明之路的非凡征程中,孕育生機和活力,匯聚信心和期待。

  (一)

  第一個5年,可圈可點。『一帶一路』建設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正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

  『一帶一路』建設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放,影響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加。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2344號決議,呼吁國際社會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成功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來自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會,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代表參會,覆蓋了五大洲各大區域,達成279項成果。

  以具體行動參與、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國際社會的『熱現象』。英國設立專家理事會,第一個宣布支持250億英鎊『一帶一路』亞洲項目,英中貿易協會已發表4份『一帶一路』報告,英國渣打銀行2020年底前要為『一帶一路』倡議相關項目提供至少200億美元融資支持;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設立『一帶一路』諮詢協調辦公室,瑞士銀行家協會設立『一帶一路』金融聯絡辦公室;德國西門子公司和上百家中國企業攜手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日本通運公司2015年起同中國鐵路總公司合作,協助在華日企借助中歐班列開展通往中亞和歐洲的定期運輸業務……共建『一帶一路』的熱潮,從政府到企業、從官方到民間,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這5年,共建『一帶一路』大幅提昇了中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中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中國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多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對外投資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

  這5年,務實行動讓重大項目在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等建設順利推進;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竣工通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開工建設;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成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典范;斯裡蘭卡漢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設運行順利;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萬列,到達歐洲15個國家43個城市。

  這5年,合作共贏讓民眾有了實實在在獲得感。因為『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企業發展天地拓寬了,民眾就業機會增加了,百姓生活消費能力提昇了。從吃穿用,到游購行,商場裡的貨品選擇更多、餐桌上的美味更豐富、線上線下的消費更便利……

  『「一帶一路」是一種互聯互通的理念,通過各種方式把不同國家的人民連接起來』『「一帶一路」倡議開闢了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路徑』『「一帶一路」不是單純的工程項目,而是一種發展哲學、一種全新的合作發展理念』……各國人士由衷贊嘆,高度評價中國奉獻給世界、並同各國共同打造的這個全球公共產品。

  透過這個公共產品,人們憶起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引起世界關注的舞劇《絲路花雨》——古絲綢之路要道敦煌,『飛天』舞蹁躚,文明相吸引,人民結友情,繁榮共分享。美好的絲路故事世代傳頌、引發共鳴,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源遠流長。這一切,正是今天世界人民渴望在『一帶一路』建設征程上繼往開來的歷史密碼。

  (二)

  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游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這幾個『是』與『不是』,講明了『一帶一路』的真實樣子。

  當前的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沈渣泛起,逆經濟全球化暗流湧動,甚至形成欲將世界經濟卷入壁壘高築、孤立分隔的巨大風險。與此相反,『一帶一路』建設以其鮮明的全球開放性,給世界經濟帶來彌足珍貴的動力。不管處於何種政治體制、地域環境、發展階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合作共贏。俄羅斯總統普京譽之為『一項共贏而有前途的舉措』,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視之為『一種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礎上的新型經濟全球化』。

  毫不誇張地說,『一帶一路』建設實踐足以啟發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和未來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經濟全球化走到今天,很多『低垂的果子』已經摘完,再往前必須直面發展不平衡這個結構性問題。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當今世界約60%的經濟產出來自於距離海岸線不超過100公裡的沿海地區,一些國家尤其是內陸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甚至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反過來制約經濟全球化進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帶一路』倡議正是解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良方。

  『一帶一路』倡議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實現對接,在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過程中,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牽引力。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廣大發展中地區正在逐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世界經濟發展的紅利因此不斷輸送到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據專家估算,過去以關稅減讓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方式,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5%;而今以互聯互通為動力的新型經濟全球化,能夠推動世界經濟增長10%—15%。

  事實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就是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一帶一路』所標志的國際合作,既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也有行穩致遠的能力。恰如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資深研究員馬丁·雅克所看到的,『一帶一路』倡議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結合了一個宏大的願景和實現這一願景的每一步,它是自信而強大的,它必然成功。

  (三)

  『這是真正偉大而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業,這是近幾十年來由一個國家提出的最廣泛的國際性經濟合作倡議』『開啟美好未來的「金鑰匙」』『迎來發展的歷史機遇』……5年來,越來越多的參與國家稱贊『一帶一路』建設務實高效,推進共贏。

  觀察『一帶一路』,離不開對時代進步的感知和認同。但遺憾的是,安於故俗、溺於舊聞的一些西方人還是固執地戴著有色眼鏡,借題發揮,歪曲事實。一些人惡意給『一帶一路』建設貼上標簽,實際上是囿於西方近現代擴張的歷史,來臆測所謂的『中國威脅』。

  以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來解釋『一帶一路』,往往會陷入解釋力不足的困境。

  『如果純粹套用西方的理論來解釋中國,就會產生誤解,甚至是曲解。』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曾如是說。遺憾的是,至今西方一些人仍在這樣做,因此導致其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一個5年擦肩而過。

  『一帶一路』倡議在與各國發展戰略對接時,打破了中心與邊緣的迷思,也從不帶任何文明優越感,這超越了西方一些人的地緣政治想象,超越了西方歷史傳統中的那種在面對域外國家的文化與文明等方面的差異時,要麼進行征服、要麼予以同化的既有路徑。

  事實是,『一帶一路』建設對參與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附加特殊要求,完全致力於最大限度激活參與者的經濟發展潛力。正因為如此,《絲綢之路》一書的作者彼得·弗蘭科潘作出如是判斷:國際領導者們更需認識到的是增進相互聯系和交流的重大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幫助塑造當下及未來。

  (四)

  未來,一定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踐行於波瀾壯闊的中國外交,契合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真誠願望和崇高追求。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越是深入發展,人們越是能夠深刻認識到,『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已經在為解決當前全球治理的失靈、失衡和失序問題進行實踐探索、積累實踐經驗。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帶一路』建設,在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的過程中,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