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楊毛吉:擁有好品德的人,纔配做教育學生的人
2018-09-11 19:21: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就是一個小老師。』這是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第二完全中學教師楊毛吉常說的話。因為她,很多孩子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教22年,她曾讓6名非親非故、很可能與大學無緣的孩子住到自己家裡,無償照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將他們送進大學;她也曾讓不少別人眼中的『問題少年』與家庭和解,走上了成纔之路;她始終把學生人格的培養放在首位,被學生親切地稱為『毛吉額娘』。

  榮譽紛至沓來:『全國三八紅旗手』『青海省三八紅旗手』『西寧市骨乾教師』『西寧市教學能手』『西寧市優秀班主任』『西寧市師德楷模』……幾天前,楊毛吉被教育部推選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但在楊毛吉看來,她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改變一個人:『一個人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是一種幸福,從事一份值得付出的職業更是一種幸運。教師是塑造人靈魂的事業,還有什麼職業能比成就一個人更有價值?』

  『老師的家就是我的家』

  『老師,我今晚回家吃飯。』傍晚,楊毛吉收到以前的學生王浩的微信,他曾從2006年起在楊毛吉家住了3年。

  那時,楊毛吉剛剛調入大通二中工作並擔任班主任。她發現,即將入冬,班裡的住校生王浩還穿著單薄的校服,腳上穿著露腳趾的破球鞋。楊毛吉了解到,王浩家在農村,母親長期生病,家裡非常貧困。王浩連回家的5元車費都支付不起,一日三餐是家裡人托班車司機帶來的饃饃。

  『這個孩子特別聰明,我很心疼他。』那時楊毛吉一家剛剛貸款在學校對面買了一套三居室,她決定讓王浩住進自己家裡,這一住就是3年。楊毛吉和同為教師的丈夫王三輩為王浩洗衣做飯,買衣買鞋。『我自己的孩子一樣要吃飯,他來就多雙筷子的事兒。』楊毛吉說。時間長了,她也感到辛苦,但她對自己說:『再堅持堅持,這個孩子會有出息,要是我再不幫,他的人生路可能是另一種樣子。』

  2009年高考,王浩以大通縣文科第四名、青海省文科第七十二名的成績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您對我而言,不是母親勝似母親。』現在,王浩已是大通縣縣政府的一名公務員,兩家人像親人一樣來往。王浩常對楊毛吉說:『我來給您養老送終。』

  王浩考上大學後,欣慰之餘,楊毛吉也松了口氣。但沒過幾天,這間小屋又來了一名新住客燕燕。燕燕的父母遠在新疆打工,文理分科前,她是楊毛吉班裡的學生。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燕燕性格越來越內向,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幾乎失去了讀書的信心。高三時,燕燕的父母特別擔心女兒的學習和生活,於是他們和楊毛吉商量,能不能讓女兒搬到她的家裡。

  面對燕燕信任的眼神,楊毛吉答應了燕燕父母的請求。為了讓燕燕多一點休息和學習的時間,楊毛吉每天早晨做好早餐,放在窗前,不斷攪動,讓冷風吹涼了,再准時叫醒燕燕。中午和晚上,楊毛吉都趕在燕燕到家之前將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子。燕燕對楊毛吉說:『老師,您就像我親媽』。2010年高考,燕燕考入中北大學。

  22年間,6名學生或1年、兩年、3年地住在楊毛吉家,這間臥室也被她女兒命名為『學生公寓』。他們有的遭遇家庭變故,有的體弱多病,有的無家可歸,卻從這裡一個接一個地走進大學校門。如果沒有遇到楊毛吉,他們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樣子。

  『原來她這麼做,我有些不理解,但是不抵觸,主要是希望她能清閑一點,不要這麼累。後來發現學生受益、家長受益,我覺得她這麼做是對的。』丈夫王三輩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妻子。

  德育人者人育德

  楊毛吉在學生的周記裡發現,不少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甚至和父母爭吵、動手。2017年6月7日,楊毛吉擔任班主任的高二(8)班召開了一次特殊的班會。

  主持這場班會的是大通縣第二屆道德模范、青海海鼎工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得龍,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楊毛吉請來的高二(8)班的名譽班主任。年少時,楊得龍也曾特別叛逆,在父親去世後浪子回頭,打拼出了一番事業。

  『爸爸去世的那天晚上,我纔感覺到我人生中最大的一個投資人沒有了。』面對這些孩子,楊得龍真情流露,『孩子們,父母就像暖瓶裡的水,倒一點少一點,好好珍惜。』

  楊得龍把全班學生帶到一個草莓種植基地,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個飯盒,告訴他們摘下的每一顆草莓都代表自己的一個懺悔之心,把草莓帶回家,然後對爸爸媽媽說一句話。當晚,班級的家長群被『流淚』的表情刷屏。『沒想到自己的孩子轉變得這麼好。』『懂事了,簡直有點不認識了。』有的家長說。從那以後,班裡的學生很少出現和家長鬧矛盾、逆反的現象。

  楊毛吉的學生趙斌,2010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如今已回到大通二中任歷史教師。在他的記憶裡,每天早晨跑完早操,全班同學都能夠吃到楊毛吉准備的油條、豆漿,『同學們都喊她「楊媽媽」「毛吉額娘」。』在大通二中校辦主任、歷史教師車永清看來,在所有人關注成績時,楊毛吉關注的是孩子的為人,是孩子內心的成長。

  『哎呦我去』『Big Duang』……這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名字出現在黑板邊的一張比拼表上。這是楊毛吉引用明朝張居正的稅收改革,融入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班級裡推行的『一條鞭法』考核。內容涉及學生考勤、作業收交、單詞聽寫、住校生衛生、文明禮貌等。每周班裡進行一次總結,排名第一的小組能夠獲得獎勵,期末的三好學生評比等也以此為依據。『一條鞭法』考核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高一時老師說我們到高三會和別人不一樣,當時很不理解。現在我們真實地感覺到了。』學生尚守平說。

  2016年3月,由於楊毛吉在德育方面成績突出,大通縣教育局決定成立『大通縣德育教育楊毛吉工作室』。全縣22名教師和楊毛吉一起,探索德育教育育人新模式。今年以來,他們嘗試『建檔立卡,精准育人』,通過各學校教師的摸底,探索對『問題學生』的精准幫扶。在已經建立的200多份檔案裡,有這些學生的思想表現、行為習慣、家庭情況、特殊嗜好、產生問題的原因等情況。工作室的教師配合班主任,通過心理輔導、家校聯合等方式,對這些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乾預。

  在楊毛吉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德育人者人育德』的書法作品,她解釋道,『擁有好品德的人,纔配做教育學生的人。』這是楊毛吉對自己的激勵,也是她教師生涯的真實寫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浩、燕燕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劉言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