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參加第十四屆全國網絡媒體寧夏行的55名記者走進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治沙前線』,見證這裡的治沙奇跡。
進入白芨灘治沙區,汽車沿著崎嶇的路面緩慢前行,兩旁的沙丘綿延起伏,草方格裡密密麻麻的檸條和沙蒿等沙地植物,整齊列陣。

采訪團的記者記錄並見證白芨灘的治沙成果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位於銀川市以東的沙山區,總面積148萬畝。『經過三代治沙人的艱苦努力,我們在人跡罕至的沙漠上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百萬畝,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建成了一條東西長48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綠色屏障。』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興東介紹說,治沙人60多年『人進沙退』的執著堅守,極大地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對黃河沿岸的村莊、銀川和吳忠城區都形成了有力保護。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沙漠公園一隅
『沙漠裡建起綠色公園,真是一項了不起的創新!』浙江新聞客戶端的編輯周豐,看到沙漠公園裡碧湖蕩漾,湖邊亭臺棧道次第排開,身旁沙蒿、檸條等沙地植物茁壯成長,不無感慨地說。

采訪團的記者參觀白芨灘防沙治沙博物館
『過去綿延的沙丘沒有什麼生命,現在保護區內動物種類達到129種,植物種類也達到311種,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空間。』王興東表示,保護區在靠近引黃灌區的地方,經過多年探索,現在利用沙區光熱優勢,種植優質苹果、桃李樹等經濟林,發展養殖業,實現了治沙和致富同步發展。

經過60年努力,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治沙成果成績矚目。
據了解,進入2000年後,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改變過去一季造林,成活在天的治理模式,運用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以草方格固沙技術為核心,雨季穴播、營養袋造林,撒播草籽、秋冬兩季植苗造林等先進技術,使造林成活率從過去的5%,提昇到現在的70%,把沙漠從引黃灌區邊緣逼退20多公裡。該保護區也因此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榮譽。(記者王婧雅季正計鵬實習生韓福琴殷朝昕文/圖)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