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輝煌寧夏六十年】鄉村振興既要『拼顏值』也要『靠實力』
2018-08-16 16:30:07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記者高宇婷)鄉村振興靠什麼?近日,記者跟隨2018網絡媒體寧夏行采訪團,赴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龍泉村和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裡店村采訪發現,兩個村依靠建設美麗鄉村和休閑農業走出了一條新路。

  這個村喊出打造『賀蘭山下第一村』的目標

  龍泉村裡的開心農場(高宇婷/攝)

  寧夏石嘴山市賀蘭山下的龍泉村裡,有一片佔地120畝的開心農場。

  這裡距石嘴山市區僅有6公裡。市民一年花988元承包一分地,不論是菜籽、施肥還是澆水,都不用操心,只需要等通知來摘菜就行了。

  西紅柿、大蔥、圓茄子、豆角、羊角椒、芹菜、黃瓜、西瓜、玉米······想要哪種蔬菜瓜果就定哪種套餐,價格從666元到988元不等。農場一共800分地,目前已經賣出去了500分,毛收入近50萬元。

  建開心農場,是結合了龍泉村的實際情況。『全村僅1800畝地、1164名村民,一人平均一畝地。』長勝街道副主任張震解釋,村民僅靠種地增加收入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去年年底,龍泉村成立了合作社,將全村1800畝土地全部流轉,每年每畝地給村民550元流轉費。再整理出其中120畝地,建開心農場。

  村民可以去打工、能拿到流轉費還能參加合作社的分紅。2017年,龍泉村的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800元,今年預計能達到15000餘元。

  不過,這些還遠遠不夠。龍泉村是石嘴山市打造的十大美麗家園之一。按照發展規劃,龍泉村依靠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開發,要將村莊建成『賀蘭山下第一村』。

  張震告訴記者,村裡的資源非常豐富,依靠賀蘭山,山裡有古長城遺址、防空洞舊址,山下有漢墓,村裡有十處泉眼、200多棵百年古樹。目前已經做出規劃,18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2億元,用三年時間,把村裡的十處泉眼串成繞村水系,同時依靠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漢文化、中醫、農耕、民俗、工業等五個博物館。

  目前,已有公司在龍泉村租用10戶民房做民宿,如果生意好,接下來將在龍泉村租用200戶民房,打造民宿旅游。

  食用+觀賞大米這麼種價值放大不止100倍

  賀蘭縣常信鄉四十裡店村的稻田畫(高宇婷/攝)

  看得見的是稻田畫,看不見的是背後翻了百倍的農業產值。

  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裡店村,有一處佔地3600餘畝的稻魚空間生態休閑觀光園區。

  老板趙建文是地道的莊稼漢,為了把稻米種出規模和質量,他曾多次到日本、臺灣參觀學習農業種植技術。一次去日本時發現了稻田畫,很感興趣,便帶了些種子回來試種。

  『冬天去海南種,夏天在寧夏種。從幾粒種子試種成功到現在的200畝稻田畫、一片觀光園區,這中間不過三年時間,同樣的土地價值卻翻了幾番。』趙建文說。

  趙建文細算一筆賬:食用普通大米每斤售價2元左右,而彩色稻米做種子出售,能賣到每斤200元。把普通稻米換成了彩色觀賞稻米,用途不同,價值放大了100倍。

  四十裡店村距離銀川市區僅有40分鍾左右的車程,每到周末,都能吸引大量的市民前來參觀,周末最多每天接待游客1000人次。『今年門票收入預計能達到100萬元,旅游人次超過20萬。』趙建文說。

  園區裡,1500畝地裡既有機水稻又有水產養殖,水稻田裡分別養殖了魚、蝦、蟹、泥鰍和鴨子,平均每畝收入700元至800元。

  農業背後是科技,科技又提昇了農產品的價值。園區一套獨特的水循環系統,使得稻田能種出更加優質的稻米。

  趙建文說:『我們做了4個水槽,共3畝地大小。每個槽裡有一萬六千尾魚,屬於高密度養殖。根據測算,魚長兩斤肉,需要三斤二兩飼料。飼料70%被魚吸收,30%是糞便。四個池子共產生六萬四千斤魚糞,通過排污泵抽到園區中的淌水渠中,再到稻田裡循環淨化,最終水又回到魚池中。』

  如此一個循環,水可以節約30%,人工減少了90%以上,每畝稻田可以施120斤魚糞肥。

  塞上江南,漁米之鄉。(高宇婷/攝)

  趙建文估算:『養殖+休閑觀光+餐飲服務,今年園區淨收入能達到300萬元。』如果單純的種植稻米,賺的遠遠沒有這麼多了。

  休閑農業能賺錢,給當地村民生活也帶來巨大變化。趙建文告訴記者,除去園區裡固定的30名員工外,忙時園區用工達到300人。另外園區從當地260餘戶村民手中流轉而來的3000餘畝土地,除去每畝地800元流轉費用外,每到年底還根據經營情況給當地村民分紅。

  四十裡店村村支書張力介紹,2017年,四十裡店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4050元,稻田畫園區附近的200餘戶村民平均增收1000元至2000元。休閑農業將成為今後四十裡店村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喜迎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