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百折不撓 綠富同興——庫布其奇跡的綠色啟示
2018-08-09 10:54:0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周夢爽 孫嘉靖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難以想象,在庫布其沙漠竟然長著如此潔白的睡蓮。』端詳著手中的標本夾,王黎元不住感慨。

  王黎元,在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教了33年植物學,退休後來到庫布其繼續從事他熱愛的沙漠植物研究。『白睡蓮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是反映濕地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這極有可能是鄂爾多斯高原上僅存的一個睡蓮種群。』王黎元說。

  曾經,隨風滿地煙塵飛,平沙莽莽黃入天。如今,公路延伸,綠色鋪展,大漠深處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守護濕地湖泊

  清朗的夜,很多『驢友』把鏡頭對准了庫布其的夜空。『天上北斗七星,地上沙湖七星』,在這片中國最美沙漠觀星地,大道圖湖、天鵝湖、愛情湖、月亮神湖、珍珠湖、神海湖和太陽神湖等7個湖泊,如星辰散落,詩意流淌。

  水,是茫茫大漠的眼睛。這雙純淨眼睛的背後,藏著太多動人的故事。

  沙漠北端有一處沙海共存的生態奇觀。從空中俯矙,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區的綠色島嶼星羅棋布。水道蜿蜒,水草豐美,候鳥在蘆葦蕩中築巢覓食,生氣勃勃。

  『4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無垠的荒漠,現在已經形成了36平方公裡的濕地。』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水務和水土保持局局長劉海全說。

  杭錦旗是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全長249公裡,每年有310億立方米的黃河水從杭錦旗流過。由於氣候因素,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下旬的河流封凍期,河段極易因冰壩阻塞而水位過高,出現洪水等自然危害。然而,距離黃河咫尺之遙的庫布其沙漠,卻在很長時期因缺水而沙塵滾滾、草木凋零。

  變水患為水利。2015年開始,庫布其人修建了38公裡的引水渠、17公裡的圍堤,水域蓄水面積達到11平方公裡。項目建成後,2016年引水1298萬立方米、2017年引水2260萬立方米、2018年引水1500萬立方米,一片綠洲橫空出世。

  『只要在每年3月黃河凌期引水一次,濕地就可以保持一整年較大水面。許多蘆葦、紅柳無人栽種都成片生長。』望著如海的蘆葦蕩,劉海全說,『我們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沙漠裡的濕地湖泊。』

  壓不倒打不垮

  7月23日的庫布其,細雨霏霏。

  億利東方學校女子足球隊的16位隊員正在球場上訓練。在雨水中奔跑的劉雅妮充滿自信,她接過體育老師吉仁尼格的傳球,一腳抽射破門,歡呼聲即刻湧來。

  東方學校的建設歷程充滿艱辛。一邊是黃河洪澇,一邊是沙漠缺水,這裡的學校飽受磨難。2008年3月,黃河獨貴塔拉鎮奎素段發生洪災,106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淹沒。洪水衝垮了獨貴塔拉鎮中心小學的兩棟教學樓,距離不遠的獨貴塔拉中學校捨成了危房。

  坍塌的教室、東倒西歪的桌椅,水中飄散的書本——這一切讓時任鎮小語文教師的韓文明十分心痛。

  信心沒有被衝垮。當地政府和億利集團共同出資,新建了集幼兒園、小學、初中為一體的億利東方學校,獨貴塔拉鎮中心小學和獨貴塔拉中學合並遷入新校。2009年7月8日舉行了新校奠基儀式。

  『在新校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在全自治區范圍招聘名師,現在學校在崗的104名教師中,5人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88人擁有本科學歷。』校長馮雲田說,師資水平直接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2010年9月新校園落成,目前有819名學生在這裡讀書,其中超過700人來自牧區。網絡中心、圖書室、心理諮詢室、舞蹈形體練功房和理化生實驗室一應俱全。

  『舊校捨被衝毀的那年,我在中心小學讀四年級,現在已經快大三了。』白潔說,當時搬進新校時,看到平房變成樓房,煤渣跑道變成塑膠操場,心裡一下子明亮起來,『現在我在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的藝術設計系學習。』說起未來,她的眼睛裡充滿了希望。

  有韌勁也有創新

  張吉樹,被稱為庫布其的『沙漠醫生』。2000年8月,畢業於內蒙古林學院沙漠治理專業的他辭去在大興安嶺的林業工作,進入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項目部。

  每天早上5點出發,張吉樹帶上兩瓶水和餅子,在烈日下的沙漠一乾就是一天,累了就躺在沙地上歇一歇。『國家支持治沙,我們就要堅持下去,技術對於治沙太重要了。』張吉樹說。

  在張吉樹團隊發明的『微創手術』系列種樹法推廣下,兩人合力即可在10秒左右種好一棵樹,成活率達90%。

  20年來,張吉樹團隊申請了10餘個治沙專利。目前,他們還在研究一種新的低成本治沙法,2017年已經在騰格裡沙漠取得成效。他們的治沙經驗已經走出庫布其,走出國門,用於中亞地區的沙漠治理,將中國的綠色發展經驗沿著『一帶一路』向世界傳播。

  『這麼多年了,林場的每一條路、每一棵樹我都很清楚。』從年富力強的小伙到年近花甲的老人,白土梁林場銅蓋護林站的護林員田青雲被親切地譽為『護綠愚公』。他與4000多畝林木相依相伴37年,守護了庫布其沙漠與九曲黃河間的綠色屏障。

  『我離不開這裡的每一片綠色。』66歲的治沙專家韓美飛說。25年前,他放棄教師職業,加入庫布其治沙事業。早已到退休年齡的他,依然為生態建設默默奉獻力量,在植綠護綠的技術上力求更多突破。

  生活在庫布其沙漠腹地恩格貝的農業技術員劉雪芹,多年守護著達拉特旗最負盛名的生態示范園。她播種籽苗,澆灌汗水,收獲的不只是品類豐富的果蔬,更是沙漠綠洲中萬千農牧民的致富希望。

  『風沙變成了風景,黃沙變成了黃金。』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說。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庫布其形成了『1+6』立體循環生態產業體系,在治理沙漠的基礎上,培育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大產業。如今,庫布其治沙模式推廣到塔克拉瑪乾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在西藏、青海等生態脆弱地區也成功落地。

  從荒漠到綠洲——大漠奇跡的背後有愚公的韌勁,也有創新的勇氣。這是庫布其人治沙的精神內涵,是永續發展的點睛之筆,也是一個國家追求綠色夢想的動人篇章。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