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城郊的健身步道(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的梯田(7月1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2017年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找准產業路徑『下雨就是下GDP』
年近六旬的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村民殷萬平一輩子以養牛、種地為生,但回憶起20世紀70年代的苦日子時直搖頭:『說不成,說不成。』現在,他家的牛托管到村裡的養牛場,空閑房入股農家樂,每年僅這兩項旱澇保收1萬多元。
一樣地種地,一樣地養牛,為何前後變化這麼大?因『閩寧協作』來固原的福建農林科學院專家林戎斌說,固原窮就窮在『生產方式』上。種玉米種土豆永遠只能糊口,難以致富。改變產業發展路徑纔是固原脫貧的關鍵。
其實,改革開放以來,從『三西』扶貧到『閩寧協作』,固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尋找產業路徑。但在脫貧和發展的壓力下,固原曾迷惘過,也想走『工業興市』老路,但當地脆弱的生態經不起『高耗能、高污染』的折騰。
走過一些彎路,固原最終還是回到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上。多年積累的生態紅利催生了一批綠色產業。原州區的冷涼蔬菜,西吉縣的土豆、艾草,彭陽縣的山杏、菌業,涇源縣的苗木、草畜,隆德縣的中藥材,讓在大山受窮的群眾充滿希望。
水蜜桃已經掛果,巨菌草肆意生長,萬壽菊迎風盛開……許多前所未有的植物正在這片大地上茁壯成長。張柱說:『在生態建設基礎上,固原依托當地優勢農業產業,在延鏈、增鏈上下功夫。比如我們正在推進「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個一」工程,引進選育適合固原氣候的經濟作物,力求在種出風景的同時種出產業。』
艾草,過去只是野長在山間,如今已經成為西吉縣山綠民富的新『利器』。走進澤艾堂生物科技公司車間,一股濃郁的艾香撲鼻而來,艾草已變成艾貼、艾條、艾餅、艾枕、足浴包甚至艾草香煙等產品。『產品在網上賣得很好,公司僅今年上半年就實現產值600萬元,農民種一畝艾草能收入2000元,我們計劃在西吉縣推廣10萬畝艾草訂單種植。』企業負責人林玉清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