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過去苦瘠之地 如今『下雨就是下GDP』
2018-08-06 07:32:34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山大溝深,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固原——六盤山下的這方水土,被謂為『苦瘠甲天下』,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稱其『不適宜人類居住』。然而,正是這片背負著太多歷史標簽和發展欠賬的黃土地上的人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的60年裡,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各種政策的沐浴下,凝心聚力,苦乾實乾。如今,生態改善,『好雨知時節』;產業精准,『小雨潤如酥』;民族團結,『風景雨來佳』,這裡正以全新的面貌告別過往的苦難。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7月1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7月1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堅持生態優先『雨水越來越聽話』

  7月的一個清晨,斜風細雨,記者驅車行駛在固原市彭陽縣盤山公路上,兩側滿目蒼綠,不時奼紫嫣紅,常有野兔、山雞蹦出。難以置信,這裡曾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一度『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當地乾部群眾幾十年堅持荒山植綠,當地森林覆蓋率已由1983年建縣初的3%提高到現在的27.5%。

  彭陽只是『生態固原』的一個縮影。曾經的固原,每平方公裡土地理論上最多承載22人,卻要養活142人,當地農民為飽口腹只能亂墾濫伐,以竭澤而漁的方式向生態要糧食;加上乾旱少雨的自然環境,讓這片土地逐漸山窮水盡、滿目焦黃。

  35年的貧困人口易地搬遷,18年的退耕還林還草,15年的封山禁牧等,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這裡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2000年,固原市森林覆蓋率為12.8%,目前,森林覆蓋率達25.1%,林草覆蓋度達73%。

  現在的固原承擔著陝甘寧三省區13縣180萬人的水源供給,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固原全面實施全域綠化、碧水藍天、生態富民「三大行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守護好這一片青山綠水是我們重大的使命和責任。』

  好山好水方相宜。修建水庫、疏通河道、關停沿河污染企業,2016年起固原市對境內水系實施綜合治理工程,既解決了老百姓吃水、用水問題,也促進了生態建設。六盤山腳下的隆德縣,不大點縣城竟然有8處公園,山水林湖田,人行其間,一片祥和。在西吉縣,曾經斷流多年的葫蘆河,如今重現生機,沿河前行,水漣漪,草蔓生,水鳥競飛。

  生態改善和小區域氣候的改良形成了良性循環。氣象數據顯示,2009年開始,固原市的降雨開始逐年增多,2012年以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目前固原年均降雨量達到450毫米。今年上半年,固原市降雨量更是達到近十年來同期峰值。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