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別讓父母成為朋友圈的傳謠者
2018-07-31 14:29: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少鹽有時候真的會致命!』看到媽媽發來的微信鏈接,武漢某大學二年級學生小陳無奈地搖搖頭:『一看就知道是造謠,但怎麼跟她解釋都不聽!』打開鏈接,長達4000字的文章,列舉了諸多所謂的『科學文獻』,試圖證明『少鹽有害健康』。其實,『這篇文章通過挑選「部分事實」,再精心設置「呈現方式」,試圖讓讀者相信一個與真相相去甚遠的結論。』沒過多久,『微信闢謠助手』發布闢謠信息,證實此篇文章系謠言。(7月22日《法制日報》)

  近幾年,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種貌似科學的『關懷式』文章,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打著科普的幌子,專門瞄准一些熱衷於養生或者病急亂投醫的中老年人,推行沒有科學依據的養生文章或所謂的『新科技』醫療產品和服務。說穿了,這就是一種謠言。統計數據顯示,從2017年6月至今,『微信闢謠助手』已闢謠文章數達116.42萬。饒是如此,仍然有眾多的『小陳』父母們迷信其中,充當了謠言的『使者』還渾然不知。

  朋友圈的這些謠言往往打著健康的幌子,大肆吹噓某保健方法或某治療方式,其實就是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的謠言,主要是為了誤導消費者,最終達到推銷其偽劣產品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披著華麗外衣的虛假騙局。這些謠言多半出自醫藥公司本身的營銷團隊、廣告公司的專業策劃或是自媒體寫手,他們用『高大上』的虛假科學研究成果包裝產品,使越來越多的『小陳』父母們更加信服。

  不難發現,騙子們之所以目光盯住這些中年的『父母』們,是因為這些父母大都在50歲左右,很多人對網絡並不精通,對於微信來說,他們就像初入學堂的小學生,根本就分不清真假,有的甚至一看到養生文章就覺得很有道理,也不管適不適合,就照搬到了生活中。可想而知,盲目地把謠言在生活中對號入座,別說養生,稍有不慎,就是『害身』了。

  綜觀近幾年出現的微信圈養生謠言,其造假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捏造數據,制造恐慌。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文章數據水分很大,發布者會根據實際需要人為地進行改動,例如在談到某一疾病的時候,患病人數明明只有幾十人,他們卻可以篡改成幾萬人,以此達到誤導的效果。二是修改文獻,張冠李戴。就是直接從國外研究期刊上『扒』論文,翻譯的時候動動手腳,添油加醋,把一個某權威機構新出爐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產品上,佐證產品功效,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三是套用醫學理論,以假亂真。就是打著醫學專家的旗號,進行似是而非的虛假文章傳播,最終讓消費者誤入歧途,上當受騙。

  網絡的迅猛發展,讓智能手機走入了千家萬戶,同時也為這些微信圈謠言提供了藏污納垢的場所。所以,對於那些熱衷於養生的『小陳』父母們來說,一定要提高防騙意識,不要當了『謠言使者』、被壞人當槍使了也不知道。當然,要想徹底遏制這種亂象,除了『父母』們的警覺和觀念的轉變,在監管上也要加大力度。而對於執法部門來說,應督促自媒體平臺對發布的文章加強審核,比如可以通過關鍵詞屏蔽、黑名單提醒、曝光等方式來控制謠言的傳播,讓其無所遁形。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清網專項行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