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兩百多名大學生公益接力 六千封書信情暖留守兒童
2018-06-28 16:15:34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每個月,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王要小學的孩子都會收到兩個塞滿書信的大包裹,信的落款是武漢紡織大學新青年公益團隊。

  5年來,這支公益團隊的2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接力,用6000多封書信為300多名留守兒童織出一片愛的天空。他們堅信『改變世界,從改變下一個你開始』。

  因書信結緣

  書信陪伴計劃源自志願者葛明的一次支教經歷。

  2013年6月,擔任武漢紡織大學志願者協會主席的大三學生葛明,入選一家扶貧基金會發起的公益計劃,曾深入全國各地農村走訪和支教1年。

  在湖北省建始縣明德小學支教時,一次家訪讓他印象深刻:一個小女孩因為長期留守,和同學、爺爺奶奶交流很少,對學習、生活也很消極。

  家訪經歷讓葛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格外關注。貧困學校硬件設施在不斷改善,價值萬元的教學設備已不鮮見,愛心人士送書包送錢物,暑假支教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短期的快樂,但也留下新的空白。『他們缺少父母關愛,將內心包裹很緊,有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葛明說。

  葛明嘗試用信件與留守兒童交流,避免面談的尷尬。讓他意外的是,平日裡言行拘謹的學生,在信中說出了很多心裡話。

  看著講臺下那些稚嫩的面龐,葛明腦海中湧出一個質朴的想法:招募大學生志願者一對一寫信,讓愛陪伴更多的孩子。

  當年9月,葛明就通過學校志願者協會,在全校發起第一期留守兒童書信陪伴計劃。同時,明德小學給出第一批留守兒童名單。

  志願者的選拔異常嚴格,第一輪面試了解性格和責任感;第二輪模擬回信演練,觀察志願者在信件中對敏感問題的處理。

  起初,給孩子們的信怎麼寫,寫什麼,成了志願者面臨的最大困難,大家生怕傷到孩子們的自尊。他們就一邊寫信,一邊摸索開展書信的規范培訓。

  志願者給每個孩子准備了《小王子》《海底兩萬裡》等書籍作為禮物。葛明說,第一封信就從交流書籍開始。

  很快,大哥哥大姐姐就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備受鼓舞的志願者提議,擴大書信結對規模。

  團隊通過聯系暑期支教點、志願者家鄉學校,將重點鎖定在留守兒童比例較高的鄉村小學。

  志願者與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結對,每半個月寫1封信,持續1年。

  5年來,公益團隊先後與湖北恩施州建始縣明德小學、貴州畢節市威寧縣岔河鄉結嘎小學、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王要小學、貴州省龍裡縣第三小學等成功結對,超過300名留守兒童因書信與大學生結緣。

  暖心的『特殊禮物』

  『姐姐,我越來越來信任你了,為寫這次信我等了好久。』排水專業大一學生龐亞莉讀著王要小學四年級王欣怡的回信。龐亞莉感慨,留守兒童最缺的是陪伴。

  看著小伙伴每周收到書信,那些沒結對的小朋友開始偷偷往同學的信封裡塞信,將裡面塞得鼓鼓的。有時候,志願者打開一個信封,裡面有三四個孩子的來信。

  去年12月,一個小朋友在回信中,給志願者塞進一瓶自己捨不得喝的飲料,結果路上漏灑,志願者收到信時,一包信件都被泡了。

  2016級紡織工程專業王昕至今對一次回信印象深刻。有次,王昕在信裡加了一張貼畫,結果回信時收到一大堆貼畫。回信說:『大姐姐,我的貼畫全都給你,你想貼多少貼多少。』

  同樣收到『特殊禮物』的還有工程造價專業大三學生王心楠。『信裡有未署名的聖誕卡,有紅手帕,還有紅色中性筆芯……這些在我們看來不起眼的禮物,都是孩子內心最純真的感動。

  王要小學五年級班主任郭立平說,結對3期以來,學校有100多名孩子與大學生交上了朋友。『孩子們與爺爺奶奶交流有代溝,又不好意思找老師。而大哥哥大姐姐有耐心,也願意傾聽。』

  每年冬季,志願者會親手給孩子們織圍巾。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大二學生劉錦濤,開學第一次通信時,纔將圍巾寄出。眼看天氣漸暖用不到了,慚愧的他卻收到回信:『哥哥,你不必自責,收到禮物我很開心,今年冬天我一定會戴上你送的圍巾。』

  在公益中成長

  一封封承載著希望的書信,讓大學生志願者也收獲了各自的成長。

  大一學生李靜(化名)曾經也是一名留守兒童。為了回好每封信,她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設身處地的交流,心思變得更加細膩和縝密,『很理解他們的處境,當我用自己的力量去回饋,更加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從信中字句察覺他們的想法。』

  對2017級資源循環科學專業鍾博文來說,一年的書信陪伴,讓他更加懂得幫助弱勢群體時,肩上所擔負的責任。

  去年,他給一名五年級的小女孩寫了20多封信。『每次回信,都能收到她用作業紙畫的畫,專門送給我。』看到小女孩的繪畫天賦,鍾博文特意買了繪本、畫紙、畫筆送給她。『用自己的力量,去引領一個人的成長,是一件幸福的事。』

  書信陪伴計劃發起人葛明深深愛上了公益。畢業時,他加入一家社會公益基金組織,為全國鄉村中小學教育公益事業而奔走。

  從最初的文字交流到完整的陪伴成長,志願者培訓和團隊建設已形成完整的體系。目前,團隊的服務包括書信陪伴計劃,並配套短期田野營支教,涵蓋傳統文化與禮儀、心靈游戲、食育課堂、親子互動、手工打造、專題電影等課程。

  新青年公益團隊現任理事長李洪承介紹,公益活動經費主要靠隊員自籌以及校團委立項撥款。『為開展田野營支教,每年大家都要想盡辦法,包括組織畢業生二手物品義賣,向社會公益組織爭取等籌款』。

  2017級機械類彭慶武是今年暑假在王要小學的田野營支教負責人。為了籌齊16名隊員12天的支教所需,他在一家公益平臺發起了『歷盡千帆,仍是少年,七彩陽光由你守護』的網絡籌款,已有74人為這個田野課堂項目捐款。

  為進一步擴大志願服務規模,團隊與北京一家公益發展中心達成合作,通過該平臺向全國鄉村小學校長發出招募意向,村小校長看到信息可進行自助報名。

  今年,團隊聯系到甘肅定西渭源宗丹小學,計劃暑期赴當地開展短期支教。『如果順利,將在今年9月結對開啟第七期書信陪伴計劃。新的信件又要發出了。』李洪承說。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