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走進福建漳州的長泰文廟,一排排閩南古風的建築呈現在眼前,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大殿前屹立著高大的孔子雕像,眼神裡充滿了儒家的關懷,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傳承千年的儒家文化。如今,長泰文廟已舉辦拜師禮、開筆禮、傳統文化研學游、親子游等傳承國學活動80多場次,累計接待省內外、港澳臺和國外旅游團體400多個,接待游客80多萬人次。
長泰文廟的繁榮,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寫照。數百年前,福建海商從漳州月港出發,沿『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商品銷往歐亞。如今,這座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城市,實現了生態與生產、生活、生意的『四生融合』,走出一條『文化興』『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統一的人文『海絲』路。
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並重,旅游產業開發惠民生
站在茂林密布的漳州南靖縣大山上俯視遠望,由一方四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的樓群氣勢磅礡,形似一朵綻開梅花。因田螺坑土樓群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南靖境內擁有土樓15000多座,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土樓不僅代表著閩南地區獨有的建築特色,也彰顯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智慧。
『2008年是土樓保護與發展的重要節點。』土樓裕昌樓的原樓長劉純維說。在2008年7月,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包括田螺坑土樓群等20座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福建土樓南靖景區晉級為國家5A級景區,土樓的營造技藝、土樓山歌也被列入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漳州土樓吸引大批游客(李政葳/攝)
土樓申遺成功的十年來,頗為注重保護性開發。比如,對土樓建築修舊如舊,開展土樓景區環境專項整治;還聘請了專業機構對各點游客最大承載量和瞬時承載量進行科學測算,合理化解游客量與景區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嚴防『開發性』破壞。
眾所周知,南靖土樓文化是客家文化、閩南文化撞擊形成的差異化文化品位,是土樓景區最獨特的優勢資源。為此,當地政府致力於挖掘、傳承土樓在人文景觀資源,一邊搜集整理土樓山歌曲目、民間工藝,一邊在景區客流量高的景點,設置快板說唱、民俗表演等。特別是在田螺坑景區、雲水謠景區、河坑土樓群內,游客甚至可以在傳承人的教學下,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從自己記事起,土樓居民生火做飯的老灶臺都砌在屋裡,不僅容易把牆體熏黑,也不利於土樓建築防火。』劉純維回憶。為此,國網福建電力公司對土樓進行內外部線路表箱改造、廚房電器化改造和電纜入地,提昇景區顏值的同時,也讓居民的生活更加綠色、安全。
申遺成功的十年來,南靖土樓成為漳州乃至福建的王牌旅游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2017年,南靖『福建土樓』景區接待游客450萬人次,比2008年增長約1130%,在旅游收入、景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增長了10多倍。
『生活環境和交通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比如,建起通往景區及周邊的公路,還建了公廁、綠地廣場、村民新村安置點。』景區講解員洪曉梅對當地10年來的種種變化感受深刻。
就在今年7月,南靖縣還將舉辦一場靖商發展大會,圍繞南靖土樓申遺成功十周年、南靖土樓茶、靖商精神等,突出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文物保護等熱門民生話題,傳播南靖土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典型經驗。
打造城市『生態+文化』模式,帶動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
一排長長的臺階上,兩尊由玻璃鋼材質制作、發呆的人物雕像,一個發呆鍾表和一個卡通的兒童雕像,造型萌態可掬又生動逼真。這是記者在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一隅的『發呆處』看到的布局。
『每天發呆五分鍾,勝吃人參一個冬』。對於繁忙的都市人來說,每天早晚能出來走走,整理一下思緒,自然十分舒暢。不止是『發呆處』,文化生態園內還有三角梅花海、南湖濕地、九龍壁等,以建設帶動保護、用修補取代新建,盡量保留一些『可以用的地方』和『可以發呆的地方』,用『留白』的方式讓城市有一番田園的味道。

南山文化生態園打造『生態+』模式(李政葳/攝)
南山文化生態園位於九龍江西溪南岸,是千年古剎南山寺和漳州老工業基地所在地。『在這裡,人們可以靜坐暇思,觀晨輝暮霞,享四季變化,「冬有暖陽,夏有蔭涼、自由自在、暢想生態」。』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建進介紹,這裡不搞大拆大挖大建,基本保留了自然山體,連通與整合零碎水網和綠網,對園區生態和文化進行梳理、整合提昇,打造山、江、湖、寺、橋相融合的休閑空間。
『二期規劃著力延展生態效益,進行「生態+」提昇,突出文化、商業、居住、旅游等業態植入,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目前正抓緊謀劃推進。』陳建進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南山文化生態園形成了良好的效益。比如,園區周邊去年引進甲骨文雙創基地,並跟深圳的物聯網協會合作建設了物聯網示范園。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參觀考察,帶動周邊片區成為投資新熱土。
活態傳承非遺文化,大批特色文創產品走向國際
遠處,群山巍峨攢翠、雲霧繚繞;近處,溪水潺潺而流、綠樹掩映。在長泰縣城郊外,一座古香古色的宅院清新秀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學經典《大學》化作歌曲,伴著悠揚綿長的古琴聲絲絲入耳。

古琴演奏傳遞歷史文化厚重感(李政葳/攝)
如今,在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游區後坊村的密林深處,斫琴大師謝建東的龍人古琴文化村成了全國唯一以『古琴文化』為主題進行開發建設的綜合型文創產業園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集古琴制作、琴學研究、文化傳承、藝術傳播、教育及游學研學等於一體,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的『產、學、研』一體化園區。
在走訪古琴文化村時,記者還遇到了滕派蝶畫第十八代傳人陳軍。此時,他正在文化村的一間房捨內為古琴配上滕派蝶畫。畫布上,形態各異的蝴蝶小巧精美,栩栩如生。『古琴和滕派蝶畫都是非遺項目,二者結合起來,有珠聯璧合的效果。』陳軍說。
如今,龍人古琴正在探索產業聯動模式,圍繞『古琴文化』特色研制了『冰弦』,還向市場推出龍人古琴、龍人琴茶、龍人琴香、龍人琴服,形成了以古琴為符號的系列特色文化產品。『自2011年起,連續舉辦八屆古琴文化藝術節,並通過舉辦龍人古琴進校園、海峽兩岸古琴論壇、古琴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演奏技藝傳承人、龍人古琴研究院副院長張錦冰說。
『古琴文化』也成了一張對外交流的名片。在2015年,他們曾代表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參加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另外,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友人慕名而來。『曾經新西蘭一位校長帶著采訪團來考察,雖然帶了翻譯,但還是存在交流障礙。讓我們很驚喜的是,音樂成了雙方溝通和表達最好媒介,讓彼此的文化得到交融。』這次經歷,讓張錦冰等更加堅定了文化『走出去』的信心。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