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謀劃戰略
高瞻遠矚為廈門擘畫永續發展藍圖
『從事現代化經濟建設,要長遠考慮,統籌全局,不能只顧眼前,臨時應付,那樣會事倍功半,甚至會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動權。』
——1986年7月30日,習近平在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課題專職人員動員和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
1986年,一場征文活動——《2000年——我心目中的廈門》在《廈門日報》展開,引發全市性大討論,眾多投稿紛至沓來,抒發對未來的暢想。
這場夢之旅,是習近平領導制定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後來有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計良策被采納。
時任廈門市委副書記的李秀記回憶,『當時,廈門經濟特區經過5年建設,進入新階段,迫切需要一個發展戰略作為決策指南,以實現更快更好發展。』
習近平迅速組織人馬,直接牽頭,擔起重任。他帶領十幾家單位、100餘位專家教授、實際工作者組成課題組,深入調研,摸清廈門市情家底,寫出幾十萬字的調查材料。分21個專題研究,不斷論證,歷時一年半,形成20餘萬字的戰略報告。當時正在旅游局工作的彭一萬參與了戰略編制,他說:『別的地方都是做五年計劃,習近平同志要做十五年的城市發展戰略,還請來不少國內著名專家參與,這種高瞻遠矚讓廈門的同志印象深刻。』
這個發展戰略,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習近平在其中,深深思考這座城市的永續發展之路。
『習近平同志不光謀劃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產業發展、體制改革,探索自由港建設和對臺交流合作,同時也對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鼓浪嶼文化旅游資源保護、人口規模控制,都進行專章研究作出規劃,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作出明確部署,體現出創新的前瞻眼光和統籌協調發展的強烈意識。』鄭金沐說。
在制定發展戰略過程中,習近平不斷強調,『要尊重城市特色和發展規律』。1987年8月5日,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拋出一個問題:廈門的城市特色是什麼?
答案,寫在發展戰略中。它把廈門經濟特區放在國家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審視,明確廈門的戰略地位、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廈門城市中長期建設發展的戰略藍本。
到省裡任職後,熟悉廈門、心系廈門的習近平,沒有停止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到廈門調研,一針見血點出廈門發展瓶頸——『廈門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明顯滯後,經濟腹地空間小……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廈門建設發展當務之急。』
如何開拓廈門發展的新天地?習近平發出『提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並指明了『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提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
這一戰略的實施,開啟了廈門氣勢如虹的加速跨島發展、推進島內外一體化的進程。沿著習近平擘畫的藍圖,廈門轉型發展不斷續寫新篇章,城市承載功能、綜合實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注重生態環保
剎住亂砍、濫伐、亂采風綜合治理篔簹湖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1986年1月10日,習近平在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
1985年12月16日,鷺島冬日,乍寒還暖。廈門市委常委會、副市長聯席會召開,氣氛透著嚴肅。
習近平坐直身子,神情凝重,『人大監督,讓我們看到政府工作中的疏漏,我們要以此作為開創廈門城建、環保工作新局面的一個新起點,統一領導,層層建立責任制』。
就在10多天前,市人大常委會組織有關部門領導,走進萬石山風景區、登上鼓浪嶼、來到海灘邊。大家看到,有些地方挖沙取土、開山取石,讓山峰變成了『癩痢頭』,沙灘的灘底裸露。對此,市人大代表提出了批評,不僅指責亂砍濫伐亂采者,也指出政府管理不力。
習近平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城管、規劃等部門深入現場勘查,摸清全市情況,研究對策。『4天後,先封閉全島沙場和違章采石區,城管辦派宣傳車上山下鄉宣傳,公安、城管、城建監察大隊出動主要力量,巡邏檢查執勤。』『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出詳細的而不是籠統的實施細則,然後張榜公布,讓大家都知道。』
一場自然資源環境保衛戰,席卷全市。但不同聲音出現——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怎麼搞經濟建設?農民自古『靠山吃山』,林木不能砍,農民吃啥?
1986年1月10日,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代表市政府發言。
他開宗明義表明態度,『保護自然風景資源,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廈門是屬於祖國的、屬於民族的,我們應當非常重視和珍惜,好好保護,這要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好。』
關於環境保護與建設發展的關系,習近平闡述了他的觀點——
『由於愚昧造成的破壞已經不是主要方面了,現在是另一種傾向,就是建設性的破壞,這種破壞不一定就是沒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來的又是一種無知,或者說是一種不負責任。』
這次會上,習近平從全局高度提出切合廈門實際的具體措施——
『島內開采問題,能不能開,開多大,什麼地方開、開采方式、保護措施這些問題由有關專家組成一個小組,進行勘查審核,提出方案,報人大審議。總的原則是:對於島內要采取最大限度的保護,對於島外、郊縣,也要加強管理、規劃和審批。』
『島外的鄉政府應該十分重視如何幫助農村農民廣開門路,發展新的就業門路。過去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破壞資源的做法要堅決管住,這是各級政府的職責。』
『站位高遠,言辭誠懇,習近平同志不僅流露出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而且觀點鮮明,很有說服力,讓大家更加明確了環境保護的態度。』時任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祖義曾回憶說。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對篔簹湖的治理更是投入大量心血。』曾任篔簹湖管理處處長的郝松喬,回憶起篔簹湖的治理過程,感觸頗深。
篔簹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篔簹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紀70年代修堤圍海造田,導致篔簹湖變成基本封閉的內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變黑發臭,魚蝦白鷺絕跡。
『篔簹湖何時不再黑臭?』市民群眾關於治理篔簹湖的呼聲,習近平感同身受。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污染的一場大硬仗。會議明確建立綜合治理機制,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組成的篔簹湖治理領導小組,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針對前期資金不足問題,明確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佔當時全市基本建設支出近10%;同時,多渠道籌措排污費、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資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
廈門市遵循習近平同志確立的工作方針,先後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治。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如今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繁花似錦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昔日消失在城市變遷中的『篔簹漁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廈門新景——『篔簹夜色』。

從鼓浪嶼遠望廈門島(2017年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