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2018-06-22 19:2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擴大對外開放

  積極探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之路

  『廈門,寓意「大廈之門」,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對外開放之門,衷心希望把這個對外開放之門建設得更快些更好些。』

  ——1986年6月,習近平在廈門發表的題為《發展橫向聯系,加快特區建設》的講話

  2015年9月23日,美國西雅圖,波音公司商用飛機制造廠。國家主席習近平登上一架即將交付給廈航的波音-787飛機,深情回憶起參與廈航組建的往事。

  『30年前,我擔任廈門市的常務副市長,分管廈門航空公司,參與了它的組建和它的初創階段。初創階段的廈門航空公司,連帶廈門機場,都是利用國際貸款發展的,當時也就只有幾架飛機……』

  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廈航的誕生,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對廈門而言,它為經濟特區的對外開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為了廈航,習近平同志傾注心血。當時地無一寸、房無一間,沒飛機、沒機組。習近平同志經常跑北京,尋求中央、空軍和民航局的支持、支援。』廈航原副總經理宋成仁說,這些往事,老廈航人耳熟能詳。

  經習近平不懈努力,廈航得到了民航部門的支持,由金融機構擔保,向美國波音公司租借了兩架波音-737飛機用於運營。如今的廈航,已擁有200架飛機,運營航線350多條,成為中國民航唯一連續保持31年盈利的航空公司。

  當時,廈門機場太小,擴建刻不容緩,但沒錢建設。習近平擔任『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組長,經過艱辛努力,爭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的貸款,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

  廈門航空迎接公司首架波音787飛機(2014年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1986年,習近平為廈門航空夢奔波的同時,也為另一件事頻頻向北京專家求教,那就是探索建設自由港。

  習近平到廈門工作,正是國務院剛剛批復廈門可逐步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的關鍵時期。當時,自由港在全國都是個新事物,幾乎沒人搞得懂。習近平決定先從學習研究入手。他向市委和市政府建議,組織抽調有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精乾人員,率先開始了對探索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研究。

  時任廈門市計委副主任的鄭金沐回憶,『習近平同志經常帶我們上北京,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拜訪著名學者,虛心求教各種問題,邀請該院經濟研究所與廈門合作研究。他勤學好問愛鑽研,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

  改革開放需要學習借鑒國際經驗。習近平帶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組織全國第一個關於『出口加工區和自由港』的國際研討會,為廈門積累相關的國際資料和數據。

  改革開放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廈門沒有完全參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條件,提出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體構想,明確采取漸進式、經『三步走』,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第一步在象嶼建保稅區;第二步把保稅區擴大到全島,轉為自由貿易區;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島放開自由港。

  『這是對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國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林朝暉說,廈門成為這套構想最直接的受益者。此後,廈門經濟特區實現了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區港聯動、保稅港區,到自貿試驗區的迭代昇級,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

  融入世界經濟潮流,須及時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閉塞已久的島城,如何擁有『千裡眼』?習近平將經濟信息中心的籌建,列為全市基礎設施八大工程之一,在他的推動下,廈門市經濟信息中心很快建成。

  廈門經濟特區剛擴大到全島,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中央只給了5000萬元,財政捉襟見肘。沈丹說,『習近平同志分管財政,為解決「錢袋子」問題,他采取了多項舉措,許多都具有開創性』。在習近平推動下,廈門率先建立經濟特區金融體系,率先借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率先組建金融同業公會,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

  習近平將廈門視為中國的窗口,一個對外開放之門。他帶著廈門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硬是憑一股闖勁,趟出了一條雙向輻射的開放發展之路。如今的廈門,已經成為我國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廈門市行政服務中心『多規合一』項目審批大廳工作人員在為鄧輝明辦理消防設計審核手續(2015年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