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圖
梔子花未開,高考季已來。
當朋友圈裡的高考作文仿寫大賽鳴鑼敲鼓的時候,第一批當年的『世紀寶寶』們已然迎來人生第一場大考。
浮生若夢,芳華幾何。41載倏忽而過,大人們還在小心翼翼忙著『伺候』高考,而孩子們對考試的心態卻在悄然轉身。最近,新浪教育發起『00後的高考誰做主?』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萬餘份。超過半數受訪『00後』考生並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的說法,他們認為,高考只是一種經歷,不必上昇到『改變命運』的高度。
這樣的變化,大概叫人唏噓、叫人喟嘆,更叫人暢然、叫人心暖。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即便以現代觀之,1977年那年冬天,關閉十餘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開啟,『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閃耀而至,570萬中國年輕人永生難忘。只是,時代天翻地覆,國家舊貌新顏,年輕人的星辰大海,早不復是當年的模樣。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25%的受訪『00後』除了參加普通高考,還嘗試通過出國、自主招生、藝考等途徑上大學。『00後』成長於互聯網時代,他們的視野更開闊,個性更獨立,超過1/4的考生已經有了明確的大學和專業目標,61.8%准備自己決定高考志願。如果換個更詩意的說法,大概就是——高考只是路過的風景,人生自有燦然的遠方。
當然,這並非說高考不再重要,而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考大學』未必是人生最後那塊跳板。還是讓數字來說話吧:截至2014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7.5%,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559萬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50%。越來越多的人在高考的大道上信馬由韁,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各走各道過立交橋』——高校的生源危機、城市的搶纔大戰,讓新一代青年更樂觀地感受到纔智資源的價值與力量。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2018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題,是『新時代新青年』。時代新在何處?青年新在何方?這是些宏大的敘事和表達,但有一點,當中國青年從略沈重的高考中透過氣來,懂得放輕松、曉得緩一緩,這大概就是一種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兩個基本認知:其一,不是高考改變命運,而是知識改變命運。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說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纔實力。』有纔情,有實力,人生處處放光彩。其二,人生出彩在於矢志奮斗,而不是一次跳板。路正長、夢正遠,伴隨著公共治理的現代化,公民的人生際遇也在微妙變化。對於青年人來說,人生上游的機會正在次第展開,『奮斗得福』的價值訴求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鐵律。
最好的時代,最美的風景。高考制度與改革同向而行,改革與民族復興同向而行——中國青年,在火熱的時代裡,與世界夢與中國夢同向而行。無限風光在險峰。高考之後,迎接下一個美好的開始,從心出發、重新邁越,一切皆有變數,萬事皆有可能。(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