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當援疆、支教兩項工作與60後『夫妻檔』搭配,神聖的使命感中又多了份『青春』奮斗的氣息。一位是耿直率真的農業專家,一位是溫暖樂觀的幼兒園教師,為了各自的『育苗』事業,從北京來到萬裡之外的和田,在這片土地,他們像所有援疆乾部一樣,盡己所能,利用專業知識與特長,為新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和田,夫妻倆有付出,更有收獲。采訪中,張銳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別人總以為我們來援疆只是一味付出,其實我們在這片土地收獲更多。』為了棚中苗,園中『苗』的茁壯成長,夫妻倆付出辛勞和愛心。而這片土地回饋給他們的,是農民幸福的笑臉,純真的『親情』和民族團結大愛。

張銳在大棚中查看西紅柿的生長情況。
天山網訊(記者劉一鳴攝影報道)金絲框眼鏡架在鼻梁,筆挺的衣服偶爾掛著幾道塵印,腳上的皮鞋浮著層沙土,黝黑的皮膚是陽光饋贈給張銳的禮物。他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果樹專家,是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規劃發展部副部長、和田地區林業局副局長。
『為什麼是我?』2016年12月初,站在院黨委書記辦公室的張銳不解問道。那時的他,父親剛剛去世一周,面對突然到來的援疆任務,張銳猶豫著。原則上,應選派55周歲以下乾部援疆,那一年,張銳56歲。
『和田地區真的需要一位農業專家』這句話,讓軍人家庭出身並有著20年黨齡的張銳無法抗拒。2017年春節之時,他告別家人,來到萬裡之外的新疆和田。
『到和田纔發現,我來對了,也來晚了。』2018年5月19日,蹲在大棚中觀察沙漠四翅濱藜長勢的張銳說。
在沙海中建起一座農業『城堡』
和田地區罕見的連日大雨,沒能抑住塔克拉瑪乾沙漠的飛沙。蒙蒙黃色中,『新疆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盤臥在沙海邊緣,這是北京市援建和田的第一座綜合農業園區。
這也是張銳內心驕傲的『綠色城堡』。
『這是我援疆時光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張銳介紹,這座佔地1100畝,有著138座現代化設施農業大棚的園區,凝聚著他和『援友』的心血。大棚中的草莓、蘆筍、甜瓜、飼料玉米和鮮食玉米等30餘個新品種,像惹人憐愛的孩子,享受著張銳無時無刻的關注與關懷。
所以,當看見張銳獨自一人戴著口罩、騎著三輪摩托在園內查看大棚種植情況的場景時,農戶們早已習以為常。
沙漠戈壁面積大,人均耕地少,常年風沙天氣……這些制約和田當地農業發展的桎梏,在張銳眼中並非『大事』。
『陽光充足,熱量資源豐富,無霜期長且晝夜溫差大,乾燥少雨有利於減少病蟲害,冬季幾乎沒有陰天。』每每說到和田獨特的自然條件,張銳眼中總充滿興奮與希望。
20年援疆首次建設綜合農業園區的機會讓張銳趕上了,作為項目負責人,要讓和田擁有一支常年不走、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隊伍,這是張銳內心湧動的想法。
園區規劃期間,張銳熬了不少夜,看過不少報告,最終他在全國精選出9個農業專家團隊,引進30個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農業項目,同時篩選出和田本地12家有實力的農業種植企業,一一結對入住園區,每個種植項目都有一個頂尖的專家團隊進行指導。
根據園區規劃,今年下半年每家入駐企業和合作社都要遞交在和田當地的推廣計劃。
『企業和合作社在園區裡學了技術,要在園區外大面積推廣,引導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種植,協助農戶銷售,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張銳說。
一把椰糠一捧沙荒漠開出『綠洲果』
手中握著一把沙,細細地捻著。『這雖是細沙,但有機質含量只有近0.1%,它不保水,不保肥。』張銳說完,手中沙也揚去。
擁有一座農業城堡,如何在荒漠中培植出『綠洲果』。張銳與園區內的入駐企業耗費不少心思,最終摸索出一套名為『改土培肥』的農業高產模式。
『「改土培肥」的關鍵點就是我身後的椰糠。』張銳抓起身後的一把棕黑色物質說:『就是它了。』張銳介紹,椰糠是椰子的殼經過特殊處理後形成的,它雖然不含營養,但卻是一種保水力超強的物質。它能最大限度地吸足水分,在沒有水的狀態下,再慢慢向外散。
握著這把『黑色秘密』,張銳繼續介紹,雖然目前椰糠花費的成本較大,但與鋸末相比,它在10年時間裡,都不會被分解,並可以一直發揮功效。
至此,在荒漠中培植出『綠洲果』的秘密被揭開:50%的沙+25%的椰糠+25%羊糞=創造農業的高產。
『現在在園區中,不管種什麼,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幫農戶免費把土改了。』張銳說,在他眼中,無論是茫茫戈壁還是海灘都可以發展農業,因為種植業已經不再受到土地土壤土質的限制。
技術有了新突破,張銳心中還一直有個期待。
『海南的椰子含鹽量較高,所以現在我們使用的椰糠來自印度,得通過輪船運至廣州,再汽運至和田,經過綜合改造,一畝地「改土培肥」的成本是8000餘元。』張銳說,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瓜達爾港開通後,通過鐵路運輸至和田,「改土」成本將下降到1畝2000元。
『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有限的資金,讓更多農戶的農業產量翻翻,從而帶動大家致富增收。』說到這兒,張銳的聲音不知不覺上揚了一個度。
種好棚中『苗』育好園中『苗』
當小三班教室的門打開,3歲的熱依曼·阿不來提探出小腦袋,看『奶奶』站在門外,她衝出教室,撞進『奶奶』懷中,小手摟著脖子再沒撒開。
熱依曼的『奶奶』叫郝王紅,是張銳的妻子,也是園內年紀最大的一位幼師。2017年7月,退休後的郝王紅到和田探親。在張銳鼓勵下,她應聘來到北京援建的京都幼兒園支教。
『熱依曼是幼兒園裡最黏郝姨的孩子。』看到這一幕,幼兒園園長王晶說,不光是熱依曼,園中師生都對郝姨有著特別的『依賴』。
王晶介紹,幼兒園在2017年9月開園時,遇到過不少困難,正是有了『郝姨』、『張叔』和北京援疆指揮部的幫助,現在幼兒園的路越走越順。
開園初期,園內圖書儲備不足,當王晶提出組織園內孩子從自己家中帶來一些書籍時,郝姨卻有不同意見。
『孩子需要的是專業、正規的繪本閱讀書籍,但自己家中的書多是零碎的,不夠系統。』郝王紅說。
當天的討論並無結果,但郝王紅卻將這事放在心上。
兩星期後,幼兒園收到了100餘本來自北京的繪本閱讀書籍。
『後來纔知道是郝姨和張叔將幼兒園情況反映給北京援疆指揮部,經他們溝通協調,這100多本書是北京的農業專家為幼兒園捐的。』王晶說著,紅了眼眶:『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遇到困難,我第一個想到的總是「郝姨」。』
在王晶為記者講述的時間裡,郝王紅帶著孩子們背誦了《三字經》,做了游戲,練習了《中國功夫》,樓上樓下不知跑了多少趟,脖頸後的頭發已被汗水浸濕。
此時,看見『奶奶』回來,熱依曼再次投進她的懷抱。郝王紅臉上掛著笑,一只手抱著熱依曼,另一只手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拭著脖頸後的汗水。

張銳戴著口罩,冒著風沙,騎著三輪摩托查看大棚情況。

張銳手中握著一把椰糠和一捧沙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就是在沙漠種出綠果的『秘方』。

熱依曼一看見『郝奶奶』,便奔跑過來,『撞』進奶奶懷中。

郝王紅在帶著孩子們練習《中國功夫》。

郝王紅在幼兒園,每天重復最多的動作就是俯下身子擁抱孩子們。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