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美麗中國,人人是建設者(評論員觀察)
2018-06-04 10:36:1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上下同心,同頻共振,有效地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治理實踐的全過程

  遼寧省圖書館舉辦的科普沙龍座無虛席,環保專家傳授節約妙招;河北青縣的中小學課堂上,孩子們利用廢棄物做手工,培養環保意識;四川成都迎來公益騎行,向市民傳遞低碳出行的理念……第四十七個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人們在參與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會環保的益處、感受環保的意義。

  圍繞環境日舉辦的各種活動,折射出中國人的環保意識不斷提昇。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顯示,66.88%的受訪者在近半年內討論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71.97%的受訪者在購買家電時,經常會選擇節能家電;69.04%的受訪者會采用綠色出行方式。數據證明,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崇尚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判斷,背後是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凝聚了發展方法論的探索;『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體現了堅定的治理決心。近年來,發展理念、治理思路的轉型昇級,引領著美麗中國建設的步伐。而人們對於破壞生態行為的反感和抵制,也折射出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反思。從祁連山的生態破壞招致輿論強烈譴責,到群眾主動舉報泰瑞制藥『表面整改』,不斷富裕起來的老百姓對於藍天綠水的需求更為迫切。上下同心,同頻共振,有效地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治理實踐的全過程。

  得益於環保意識的日益濃厚、綠色發展理念的牢固樹立,中國在環境保護上實現了『實踐提昇觀念、觀念促進治理』的良性互動。保護生態的決心通過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戰略部署、環保督察等制度設計,層層傳導。與此同時,環保意識改變了人們生活和消費習慣,也創造出新的經濟業態,中國正走上一條保護和發展共贏的道路。

  環保意識穩步提昇,生態質量持續好轉,是不是意味著可以『歇歇腳』『喘口氣』?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就現實情況來看,區域城鄉生態環境保護還不均衡,各地推行垃圾分類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新業態帶來的污染也不容忽視。正因如此,進一步讓綠色發展的決心、公眾的環保意識轉化為人人、事事、時時的有效行動和生活習慣,補上生態發展的短板,還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環保動力來自公眾參與,成效在於公眾參與,推動環境治理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環節。喚醒植根於公眾心底的環保意識,宣傳教育必不可少,但僅靠宣傳教育還遠遠不夠。近年來,把環保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實行終身追責;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對企業實行全流程監管,類似創新舉措在激發政府、公眾、企業參與主動性上頗具成效,需要進一步加強,做到久久為功。

  良好的生態環境,代表著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勵人人都做環境保護的行動者,做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踐行者,『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承諾纔能如期實現兌現。

  《人民日報》( 2018年06月04日05版)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