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刊文稱,不少人迷信『偏方治大病』:有給孩子喝活蝌蚪強身健體的;也有給孩子泡家鄉土防治水土不服的……用偏方治病,不僅治不了病、健不了身,反而會因為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坑害了孩子。這些現象說明,靠科普來糾偏是多麼必要且緊迫的事。
揆諸現實,因人們不掌握科學知識而深陷『經驗主義』貿然行動導致悲劇發生的案例,委實不少。比如近日,廣東省一男童溺水後被家長『倒掛』,情況更為嚴重後送至醫院搶救,但因為呼吸道已經阻塞,孩子搶救無效身亡。事實上,『倒掛控水』的做法,不僅無法排出溺水者肺內的水,還可能進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風險。再比如,有人喜歡吃補藥,認為補藥能長壽、防癌。然而有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補藥具有直接抗癌的作用都是騙人的』,營養品不能用來防癌。
面對謬種流傳,科普需要挺身而出。提高科普宣傳,等不得也慢不得。但是,科普宣傳是技術活,不是喊幾句口號貼幾個標語就可完事,提高科普精准性,應從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分門別類,逐一深入。可以說,每個領域每個層面都存在科學誤區現象,這就需要集結一批批相關領域專家,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普常識宣傳,力求不留盲區,不設禁區,讓科學之光照進每個場域;力求覆蓋面更廣,讓每個人都成為受益者。
其二,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科普面對的是大眾,這就要求在專業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活潑,最大程度體現喜聞樂見。如果科普時端著架子板著臉,如果簡單問題復雜化,就無法達科普效果,也會讓民眾越發避而遠之。相反,多一些幽默元素和鮮活表達,則能事半功倍。
其三,保持熱度,久久為功。科普宣傳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周的事,而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工程。這就需要建立機制,形成持續性的熱度。否則,熱度一減,前功盡棄。這種機制還應包括反饋設計,即科普效果如何?有多少人受益?科學素養真的提昇了嗎?諸如此類,應構建更為完善的考核體系。
科技也要放下『高大上』『精尖深』的架子,多走進校園、走進社區,給青少年和中老年人進行『上門科普』。一定程度上說,科普上不去,公眾的科學素養就不會高;科學素養高不了,科技強國的根基就不會堅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與抓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科普重要已是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接下來,在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社區科普益民、科普基礎設施和科普人纔建設等方面發力,讓科普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真正成為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王石川)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