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陽5月30日消息(記者王晶)『這裡的水可以直接飲用的,還有些甜。』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村民張從貴指向眼前湍急的水流告訴記者說,這就是被稱之為京津冀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渠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此開閘引水。隨後,記者登上大壩,看到南側水流噴湧而出,順渠北上。橋下的這汪清水將穿越南陽後沿途經平頂山、許昌等地,後進入河北省過北拒馬河,奔赴北京境內流入團城湖。

渠首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但眼前白浪翻騰的水質究竟如何?流入京津冀等沿線19座大中城市的丹江水是否如肉眼所見的那般乾淨?『清水北上』四年間,向北方輸水144億立方米,晝夜奔騰的水流又是如何經過層層『體檢』流入千家萬戶?近日,央廣網記者跟隨南水北調中線相關工作人員,一路自南往北實地走訪,帶你一探究竟。
防
將『大水缸』與『污』隔絕
5月29日,站在渠首大壩上向下眺望,蜿蜒的渠道兩側綠樹環繞。
記者到達渠首後,在大堤處遇到一位身材削瘦、面龐黝黑的獨臂老人,他叫李進群,只要看見垃圾,便會躬下腰,用火鉗夾起。上前問其原因,老人的回答很直接,『防止亂丟的垃圾流入水源地內,流向北京的水,髒了,就沒法喝了。』
與李進群一樣,對於水源地保護的這筆賬,天天與水打交道的南陽管理處水質專員何康也算得很清楚。『中線的水就像是我們自家的水缸,這天天要喝的水,怎能不保護?』所以,一旦發現威脅渠道水質的污染源,何康和他的同事們就必須第一時間進行處理。他向記者講道,前一陣,一處距離渠道外側約100米的養豬場,把廢水直排入截流溝,渠道附近臭氣熏天。
『巡查人員發現後,馬上與蒲山鎮有關部門協調。』何康說,他們反復封堵了三次,最後徹底關停了養豬場。但僅僅局限在清除外界污染源,治標不治本,是無法滿足水質保護需要的。
立體交叉、電子圍欄、水源保護區,中線工程確立的三道防線。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主任尚宇鳴告訴記者,『在中線工程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很多復雜因素對於總乾渠內水源的影響。』他舉例說,比如明渠段1196公裡的總乾渠,被設計成全線封閉立交形式。通過渡槽、倒虹吸、左岸排水等手段,讓中線工程與外界河流形成了立體交叉,這樣可以互不影響。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在前往渠首的路上,車子每行駛一段路程,記者總會見到道路兩側立有關於水質保護的溫馨提示牌,及在水源保護區豎起的綠色保護網。而在其他沿線乾渠兩側的電子圍欄范圍外,也已設置多條生態帶,將水源與外界隔離。記者從南陽市政府了解到,目前,中線河南境內生態帶建設基本完成,累計建成近700公裡、20萬畝。
毫無疑問,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如何保護水質不受污染,保證中線輸水乾線水質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非一日之功。進京的丹江水之所以澄清乾淨,除了生態涵養、設置三道防線外,還有人為的截污。
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說,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南陽先後關停企業800多家,關閉、取締、搬遷的養殖戶也達到1000餘家,取締了5萬多個養魚網箱。
除此之外,南陽市還劃定了乾渠兩側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嚴格水資源保護區新上項目審批先後否定了73個大中型項目選址方案,終止了62個大中型項目前期工作,確保了乾渠沿線水質安全。
查
24小時監測109項『體檢』保水質
對於河流來說,水質能達到地表Ⅱ類水非常不容易。在距離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不遠處,坐落著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會對庫區的水質進行不間斷地監測、預警、巡查。
如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逾144億立方米,5300萬人受益,但從此處流向京津等地的水質究竟是否完全達標?記者於5月29日上午來到在這裡尋找答案。
一條長廊,將該中心的核心檢測區間隔出十幾間實驗室,裡面的檢測設備在緊張地運行著。陳延彬正在和同事對庫區水質進行跟蹤監測。『109項監測項目中,只要有一項屬於二類標准,整個水質就是二類標准。』他告訴央廣網記者,為了保證庫清水淨,渠首周圍實施了100多個小流域治理項目,其他產業也朝著綠色環保方向轉型昇級。
成立於2010年10月的這個中心的職能並不少,主要負責突發性事件有關環境應急調查監測和污染處置、監督管理庫區的重點污染源的排污監督、污染預警等。

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在陳延彬的隔壁實驗室內,90後實驗人員曹震正在監測水樣中的有機物相關數據。『我們每月采樣一次,流程時長需要三天。』曹震告訴記者,對抽樣水進行檢測如果出現水質異常的情況,都會第一時間上報,按照流程處理。『月初檢測地表水時工作最緊張,不同項目要使用不用的試劑,每個點位的采樣都需要進行精准地確認。』他說,從中心成立至今,監測的水樣沒有出現異常的情況。
其實,對於中線工程的水質,早在《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便做了具體規劃:保證庫區及入渠水體水質嚴格控制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那麼,除了建立監測應急中心外,中線工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護水質?
1個水質中心、4個實驗室、13個自動監測站,是記者從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主任尚宇鳴口中得到的答案。『這些都是在加強中線工程日常監測網絡。』他提到,這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能實現自動采樣、自動監測、自動傳輸,監測參數自動上傳到水質系統平臺。
隨即,從陶岔渠首入渠口順流行至約900餘米,記者來到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這裡是南水進入總乾渠流經的第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也是全線監測參數最多的一個站。一位監測站的水質專員,手持數據儀表正忙著對抽樣水進行現場快速檢測,經檢測水質呈弱鹼性,達到一類水標准。

『監測頻次每天4次,24小時不間斷,每6小時監測一次。如遇突發情況,還會適當增加頻次。』據尚宇鳴介紹,這裡的監測水質基本指標32項、半揮發性微量有毒有機物32項,以及生物毒性等共89項參數,是目前國內自動監測站監測指標最高的。
監測後,參數數據校核還要經過自動化監測站工作人員初校、管理處水質專員校核,再提交給各分局的水質監測中心,各分局水質監測中心對轄區所有監測參數綜合比對復核後,再提交給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
記者從上述監測應急中心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通水以來,水質持續改善,水中含氮量下降幅度超過三成。目前丹江口水庫各水質斷面監測結果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准。
新
高科技『熱』起來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定決心、保持恆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而在如今的智能化新時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水質保障方面,更要依托於科技創新。
去年,環保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明確了2020年前在南水北調水源和沿線211個縣市區、2.28萬個建制村開展農村污染連片綜合整治。水源保護區的污染源、風險源臺賬被納入環保部門污染源管理體系。
以上規劃提出的水源保護區的治理,離不開先進科技設備對水質的精准監測。在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記者看到,這裡配備各類監測儀器設備多樣,其中監測車2臺,監測船2艘,均具備監測飲用水源水質109項指標因子、50餘項應急因子及水生生物毒性的能力。
『這樣一來,在環庫區及河流入庫處建成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3個水質監測浮標站,實現了對庫區及上游丹江河、老鸛河、淇河等入庫河流水質的16項監測因子全天實時監測監控。』這裡的工作人員陳海燕告訴記者,這些設備具備與國家及受水區沿線省、市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系統聯網功能,為國家調水決策及豫、鄂、陝三省相關部門水污染聯防聯控、應急響應等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橕。

沙河渡槽: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渡槽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南水北調工程有多項技術領先世界。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復雜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沙河渡槽為例,『湍河渡槽施工工藝先進、技術含量高,在國內首次引入造槽機「原位現澆」技術,結構設計新穎,施工工藝和設備制造史無前例。』南水北調中線魯山管理處信息機電處工程師張鵬告訴記者,造槽機研發被國家列入『十二五』技術裝備重點攻關項目,也是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這幾年,中線建管局也一直在打造『智慧』中線。記者了解到,此前該局已引入約4300萬元的國家科研資金,開展2017年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南水北調中線輸水水質預警與業務化管理平臺』課題申報工作。尚宇鳴向記者透露,『目前我們還正在准備地把水利工程運行與生態研究結合起來,試圖將「輸水線」開始成為「生態線」。』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