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流浪的魯濱遜,
奇幻漂流的少年派,
如果故事今天發生,
結局可能會變無聊。
北斗導航,中國名片,
漫步銀河天際,凝望地球角落。
精准定位,實時傳送,
知你身在何處,懂你心往何方。
『中國智造』的背後,
是一群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
『雙11』入手種草已久的吹風機,
閑暇時間關注戛納的紅毯愛豆,
假期約上好友吃頓豐盛的晚餐
……
不同於舊電影裡衣著簡朴
徹夜伏案工作的科研泰斗,
徐穎和她的同事們
業餘生活好像更加豐富多彩。
Work hard , play hard .
新青年科學家真的變了嗎?
『新青年』演講第21期
邀請『北斗女神』
徐穎
聊一聊科學家的變與不變
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徐穎。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科學的變與不變。
剛纔主持人介紹的時候,提到了一個稱呼叫做『北斗女神』,其實不管聽了多少遍,我還是特別不適應這樣的一種稱呼。作為一個求實講真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清楚我的顏值,離大家的稱呼還有極大的差距。其實我們還是更希望大家叫我們『青年科研工作者』。
大家覺得科學家似乎不太適合女性,事實上是這樣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以前有一個學生,來我們這做一個保送的面試,她也是一個女孩,當時我們並不以性別來判斷是否能適合做科學,用性別判斷這一點和用星座判斷這一點一樣都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當時我問她說:『你為什麼要來我們這呢?你對衛星導航有了解嗎?』她說:『其實我不太了解衛星,我就想知道衛星為什麼掛在天上不掉下來?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酷的事情。』
所以當時雖然我們覺得她對衛星導航並沒有特別大的了解,但是她具備了做科學家的第一個基本素質,就是我們所說的『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後來我們收下了她,現在也順利畢業之後留在我們單位,做得也非常好。
那麼說到這裡,要給大家講一講我的科研工作。我是做什麼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我後面的這幾個數字,大家知道這個數字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新華社大禮堂的坐標,是我們這個大禮堂的經度和緯度。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工作其實就是給大家一個導航定位這樣的服務。我們國家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叫做北斗系統,在全球有四個能夠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我們把它叫做GNSS俱樂部當中的四個VIP會員,你們也可以管它們叫做F4。
這當中包含了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和我國的北斗系統。其中GPS系統是建設最早使用最廣泛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大概在幾年前的時候,我們還聽過類似這樣的說法,說GPS系統是正版,GLONASS系統是高仿,伽利略系統是低仿,我國北斗充其量只能算是淘寶『九塊九包郵』的一個產品,但是這個說法在近幾年我們已經不怎麼聽到了。
大家應該都看過一部小說叫做《魯濱遜漂流記》吧,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系統不具備通信功能,那麼魯濱遜他只能知道自己的位置,但是他並不能
把這個位置發送給別人,所以他還是只能寂寞地在他的荒島上,做一個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苦男子。
但是如果具備通信功能會怎麼樣呢?他可以把這個信息再發送給他的小伙伴們,小伙伴們就會來救他了。所以這就是曾經被『GPS之父』帕金森教授所盛贊過的北斗的導航通信一體化的功能。
既能夠知道我在哪裡,也能夠知道你在哪裡,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體驗。北斗系統將會在今年年底覆蓋『一帶一路』地區,二零二零年左右覆蓋全球,真正實現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系統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追趕到並肩再到在某些功能上能夠超越這樣的一個過程,離不開所有科研工作者的付出和心血。
今天在新華社跟大家講這個題目,是因為總是有記者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科學變了嗎?』我們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的科學變了。祖國最近幾年日新月異,有很多的大國重器給大家帶來了非常大的驚喜。但是我們再想一想,科學沒有變,科學精神沒有變。
雖然我們對於科學精神,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定義。但是『嚴謹、創新、耐得住寂寞、做對國家有用的東西』這樣的科學精神從老一輩當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這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不變的初心。
其實國家對於我們來講,從來不曾虧待我們這一代科研工作者,我們不要總是把個人的科研工作和國家的利益放到兩個對立面。我們應該是尋求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提昇自己的能力。同時自己所做的東西能夠對國家有用、人民需要,在這樣的過程中去追尋我們的滿足感和榮耀感,這其實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內容。
我是新青年徐穎,謝謝大家!
新青年對話徐穎

訪談實錄
問:女科學家的工作會受到性別制約嗎?
答:我覺得不見得是受到性別制約,但是從某個角度上來講,就是工作和生活之間你確實是很難去協調的。因為人的精力其實是有限的,如果說你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工作上,那你就沒有辦法把很多時間放在生活上。
其實對於男女來講都是一樣的,如果他在生活上放了很多時間,可能放在工作上的時間相對就會比較少,所以這是有一個取捨的。其實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可能都很難能夠去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照顧得特別好。
問:『新』『老』科學家身上的相同與不同?
答:我覺得不同的是,比如當代的科學家,除了是科學家之外首先他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沒有大家想象當中的那麼神秘,科學也沒有大家想象當中的那麼高不可攀。
其實科研它就是一項工作,所以普通人各種各樣的情況在科學家身上也都會有。比如,大家通常會覺得科學家是不是很木訥,一天到晚像書呆子啊等等這樣的一些形象,其實我們也有很多科學家非常多纔多藝,也非常熱愛生活,有各種不同的愛好。這個可能是讓我們覺得和心目當中的『老』科學家不太一樣的地方。
但是有什麼東西沒變呢?這就是我們說的『科學精神沒有變』。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精神』的定義,但是我們覺得像嚴謹、創新、耐得住寂寞、為國家做貢獻等等這樣一些科學精神,我們覺得其實是一直從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傳承下來,並且我們也希望能夠繼續地、永久地把它傳承下去的東西,這個是沒有變的。
問:『新』科學家幸運在哪裡?
答:最大的幸運在遇上好時代嘛!就是以前咱們國家的條件比較艱苦,也就是我們說的『一窮二白』的時代,可能什麼都沒有,包括科研條件啊科研儀器啊科研經費啊都是比較緊缺的,包括科研人纔隊伍,可能就是也沒有這樣的一個積累。
當然到了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科研設備也很好,科研條件也很好,然後科研隊伍就是有很多老一輩的科學家已經給我們奠定了非常非常好的基礎,所以幸運的就是遇上了好時代。
問:如何看待中國科研工作者『流失』國外?
答:其實我覺得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者也在國內,我不知道大家的關注度不夠多還是什麼樣子。從我個人來講我就是一直在本土長大的這樣一個科研工作者,不管我是在念書還是工作,都一直在我們國家裡頭,也從來沒有出過國。
曾經有一段時間呢,我們國家確實對這種國外的科研工作者引進的力度非常的大,所以事實上也有很多比如在國外念完書之後就回到國內的。這樣的科研工作者其實也非常非常多,而且也會有國外的一些科研工作者但是和國內有非常密切的一些領域上的合作等等,這樣流失國外的一個情況,我覺得以前可能曾經存在過。
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在不斷地改善,因為國家確實也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非常好的科研條件,包括非常非常好的科研設備儀器等等,所以國內的科研條件相對來講也是挺寬松挺好的。
所以,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包括一直在本土然後一直做這樣的科研工作,或者說是出國學習一段時間然後有這樣的學習交流再回來也是非常多的。
為了核准一個數字,
實驗室裡的他們埋頭幾天幾夜;
為了驗證一個假設,
工地現場的他們反復論證研究。
不記得多少次披星戴月,
只記得無數次推倒重來。
他們是老一輩的接棒者,
嚴謹、細致、能吃苦;
他們是新時代的科學家,
專業、執著、有力量。
從昏黃燈光下的清瘦老者,
到喜愛時尚娛樂的新青年,
變的是生活條件與生活方式,
不變的是對科學精神的信仰。
北斗從第1代到第3代,
2020年將實現覆蓋全球。
無論是科學創新還是科學普及工作,
北斗人致力為科技強國夢培育沃土。
時光荏苒,長路漫漫。
誰來引領我們向遠方啟程?
就以北斗之名向未來進發。
5月30日,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新青年,執著夢想,創造當下。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