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紹興5月26日消息(記者 曹美麗 李佳 李竟 成堯遙)『我們要建設千畝花市,現在已經有1000多個經銷大戶報名了……』近段時間,浙江省紹興市漓渚鎮黨委書記裘劍平連著往昆明、廣州跑,他向在外經銷花木的漓渚人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回家來創業。這一號召,當即得到了眾多花木大戶的積極響應。
千畝花市,是漓渚打造田園綜合體『三千工程』的核心項目。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有著2000多年種蘭歷史的漓渚鎮,成為首批15個田園綜合體試點之一。

花團錦簇的棠棣村辦公樓
『漓渚之所以能成為試點,和我們的優勢產業是分不開的。』在漓渚鎮棠棣村的蘭花館裡,展示著棠棣人挖蘭、種蘭、賣蘭的悠久歷史和成就。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越王勾踐種蘭渚山』的記載。漓渚,正處於渚山腳下。
渚山有名蘭,山腳下的漓渚人便靠山吃山,以種蘭、賣蘭為生。陸游詩中的『君不見城南賣花翁,以花為糧如蜜蜂』,正是宋時漓渚人賣花的真實寫照。
而在漓渚鎮棠棣村,95%以上的村民從事花木產業,95%的土地用來種花木,95%的收入來自花木產業。

漓渚人曾經種出天價蘭花
今年72歲的張菊英老人,便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我們家祖祖輩輩就是種蘭花、賣蘭花,我們村裡的人也都一樣,都做花木生意。』上世紀70年代,剛成家不久的張菊英迫於生計,冒著『投機倒把』的風險,和村裡的婦女一起,用扁擔挑著五六十斤種的蘭花,偷偷坐著綠皮火車,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賣花,換取糧票維持生計,而這也成為漓渚人早期闖市場的生動寫照。
如今,已經72歲高齡的張菊英依然保持著種花的習慣。她的兩個兒子也繼承了祖業:大兒子在隔壁鎮流轉了20畝土地種茶梅和五針松,一年自己種植花木銷售十多萬元,幫人經銷近百萬;二兒子在廣州開花市,剛剛花了上百萬元修建了農家別墅。

記者采訪張菊英老人
依靠花木這一產業,漓渚的花農富了,村莊的建設越來越好了。走在漓渚鎮棠棣村的村道上,沿著溪流修建的水泥路蜿蜒而又整潔,一幢幢漂亮的農家別墅掩映在鮮花綠樹之間,別具風味。
但漓渚人顯然不僅僅滿足於此。
依靠花木產業,雖然富了花農,但村集體經濟實力怎樣纔能更強?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漓渚該怎樣纔能做成鄉村振興的樣板?新時代新征程,漓渚鎮自我加壓,醞釀新一輪轉型昇級。
『鄉村振興,前提是產業興旺。』對比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振興戰略,漓渚鎮黨委書記裘劍平認為,其本質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做到『產業興、農民富、村莊美、環境優』。『如果這四個方面得到了,那鄉風就一定文明了。』
『花香漓渚』田園綜合體成為漓渚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在這份田園綜合體的規劃裡,漓渚鎮提出了『三千工程』:千畝花市、千畝花苑、千畝花田。
花市,指的是花木交易市場。『花市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我們旨在打造全國一流的花木交易市場』。按照目標,漓渚鎮要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經營花木的6000多名漓渚人引回家鄉,助力打造中國最大的花木交易平臺。鎮政府則統一流轉土地,統一規劃場地。棠棣村、棠一村、棠二村、六峰村、紅星村和九板橋村6個村共同出資1800萬元,成立公司,參股市場,從中分紅。
52歲的錢惠平是首批報名的經銷大戶。在昆明擁有花市,在蘭亭租了20畝地種花木的他,積極響應鎮裡號召。『有了花市,平臺更高了,漓渚的花木品牌就能叫得更響,以後會發展得更好。』
千畝花苑,則圍繞漓渚獨有的蘭花資源,打造蘭花集聚地,形成『中國春蘭看浙江、浙江春蘭看紹興、紹興春蘭看漓渚』的品牌效應。

漓渚鎮千畝花海規劃圖
在漓渚鎮棠棣村,一塊塊分散的丘陵山地,被改造成了高低錯落的連片農田。農田旁,一塊彩色的千畝花田規劃圖格外引人注目。在規劃圖上,花田被分成了彩色稻田、櫻花大道、向日葵花海、瓜果長廊、羽扇豆花海等多個區域。
『我們的設想是通過花海,吸引人氣,最終讓他們住下來。』漓渚鎮黨委書記裘劍平介紹說,今後的漓渚,要緊抓花木這一優勢產業,逐步向農旅結合轉型,『吸引人氣後,接下來發展民宿、智慧農業,進而引進農旅、文創等產業。』
如今,千畝花市已經完成土地流轉,千名經銷戶積極報名參與;千畝蘭苑已經初具規模;千畝花海則已播下種子靜等花開。『漓渚的明天,一定會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