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理上網來]劉曉倩:用好『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
2018-04-16 16:49:35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

  當前,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和滲透,在農業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精准脫貧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也展現出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接下來,應進一步加大『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力度,切實促進農業在寬帶上增效、農民在鍵盤上增收、農村在鼠標上繁榮。

  『互聯網+』與『三農』的融合,可以引領技術流、物資流、資金流、人纔流向農業農村集聚;可以聚合分散的『小生產』,實現規模效益;可以精准對接產銷,促進總量結構平衡;可以加速現代科技、管理的應用,實現節本提質增效;可以推動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闢農民就業增收新渠道;可以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有效縮小城鄉差距。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正在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新動力。

  首先,『互聯網+』嵌入並作用於農業產業鏈的各環節,有助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從產業鏈上游看,『互聯網+』切入農資市場,將在農資生產、流通、營銷、服務等方面影響農資供應,進而引發農資生產商與農戶之間的關系變革。

  從產業鏈中游看,『互聯網+』切入農業生產領域,能大大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從而在更高的技術層面解決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規模化以及產品價值實現等問題,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通過指導農民生產進入育種、栽培、施肥、灌溉、收割等多個環節,可以促進『精細農業』的形成。

  從產業鏈下游看,『互聯網+』將從『空間、時間、成本、安全、個性化』等角度深入改變農產品消費市場,增強農產品消費者的體驗,實現放心消費和個性化消費。

  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農業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並貫穿於農資購銷、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全過程,有助於構建新的農村金融保障體系。『互聯網+』與農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將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生產效率。

  其次,『互聯網+』有助於逐步健全全民覆蓋、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信息化浪潮的衝擊下,農村信息資源的豐富程度成為現代農村發展的關鍵。伴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雲服務、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涉農信息服務解決方案APP、SNS信息服務、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居家養老』等新型農村信息服務模式不斷湧現,農村信息服務逐漸由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模式向個性化、多樣化、精准化方向發展。通過『互聯網+』,為農民生產、生活、教育、醫療、養老等提供內容豐富、快捷高效的數據信息服務。

  與此同時,發揮互聯網的力量,也有助於精准脫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隨著互聯網思維在農村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為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良策。互聯網可以憑借其信息共享、遠程、快捷等特點,促進農村信息發展的流通,打破束縛農村發展的時空限制和『信息鴻溝』,切實有效地推進精准脫貧工作。

  還要看到,通過『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城鄉數字鴻溝、農村信息孤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西部農村,有相當多的農民依然對互聯網比較陌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較低,難以利用互聯網助力農業生產。

  另一方面,偏遠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雖然近年來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有所提昇,但農業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偏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應用仍停留在示范階段。

  對此,一是要更好利用互聯網助力農業生產,讓寬帶覆蓋全部農村、互聯網服務現代農業建設全過程、電腦進入所有農戶,破解『農村信息孤島』難題;

  二是加快互聯網與『三農』的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農村信息服務等進行指導,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人員、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成為使用互聯網技術的帶頭人,帶動家庭農場主、合作社成員及普通農戶掌握互聯網技術,並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三是加快實施農業大數據工程,及時、准確、全面采集農業數據,搭建農資、農產品電商平臺,實現農民分析、利用農業數據快捷化、便利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曉倩)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