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河北承德周臺子村黨支部書記范振喜:燕山深處的致富帶頭人
2018-05-21 20:27:47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左上圖:周臺子新村新貌。右上圖:范振喜(前右)來到老年公寓,同老人比賽掰手腕。右下圖:工作中的范振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宋美倩攝

  初夏時節,正是長城以北高寒山區植樹造林的最佳季節。在燕山深處的一片農田裡,數以百計的農民群眾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打?、挖坑,栽種果樹樹苗。

  『這是我們周臺子村正在建設的精品果園,種植的是早酥糖梨、韓富苹果等名優品種,是范書記給村裡謀劃的又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三五年後,這裡將成為我們村集體經濟的新支柱。』參加勞動的村民滿懷自信地介紹說。

  要問村民們的這種自信從何而來?他們的回答是:源於對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范振喜的信任。范振喜帶領的村乾部每作出一項決策,都想著全村老百姓的利益,並能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正是有了這樣的帶頭人,纔讓這個昔日大多數家庭處在絕對貧困線下的山區農村,成為今天人人羡慕的富裕村。現在,無論是村集體收入還是農民人均收入,均在承德市領先。

  為村民勇擔重任

  1987年,周臺子村黨支部書記辭職了。那時的周臺子村是個典型的貧困村,村民吃不飽、穿不暖,人窮事就多,社會治安混亂,造成老支書辭職的直接原因,是他家的房門被一個鬧事的村民炸了個窟窿。

  老支書撂挑子,村裡其他黨員也都不敢乾。這時,人們想起了剛從部隊轉業回村的范振喜。小伙子不僅精明能乾、處事公正,還經歷過部隊的鍛煉,是最為合適的人選。於是,25歲的范振喜被村裡黨員選舉為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

  『選舉結束,回到家中,我一夜沒睡,心裡非常矛盾。大伙選我了,乾還是不乾?乾吧,村裡管理一團亂麻,村集體不僅沒有資產,還欠外債8萬元,乾起來實在困難。不乾吧,自己是個年輕黨員,群眾期盼你能夠擔起重擔,實在沒有理由推脫。』范振喜回憶當年的情景說,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決定乾。

  治窮先治亂。村裡貧窮的原因,根源就在亂,村兩委班子經過走訪,最終找到了源頭:礦點開采太混亂。周臺子村有一些鐵礦資源,大小礦點六七個,其中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是范振喜的二哥范振禮開采的礦點,當時一年有七八萬元的收入。

  然而,這些礦點都由個人佔著,私挖亂采現象十分嚴重,開采者白佔著村集體資源,可村裡卻得不到一分錢。對此,村民意見很大。

  如何剎住這股歪風邪氣、歸攏人心?范振喜思慮再三,決定先拿自己的二哥范振禮『開刀』,收回礦點歸集體。范振喜明白,要想乾出個名堂,村集體沒錢是不行的。

  知悉范振喜的打算後,范振禮非常生氣。『你當村支書為全村百姓乾事是你的職責,我絕不給你添亂,更沒想利用你的關系尋什麼好處,可你也不能為了村裡利益,把咱們自己的給整沒了。我開礦是和村裡原班子簽了合同的,有依據。你如果在自己家人身上打算盤,半點道理都沒有!』

  范振禮的拒絕,是合情合理的。但面對義無反顧的范振喜,范振禮盡管非常不情願,最後還是把礦點交給了村集體。其他幾個礦點主看范振喜態度堅決,也主動和村裡簽訂了承包合同,每年向村裡繳納一定的承包費。理順了礦點承包關系,村集體當年就進賬近10萬元。

  范振禮雖然失去快速致富的機會,范振喜卻贏得了民心。接下來,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清理陳欠、治理亂砍濫伐,勢如破竹。隨後,周臺子村用這『第一桶金』,壘壩、修田、栽果樹、翻蓋學校。自此,周臺子村人開始走上了共同致富的軌道。

  為鄉親謀福利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范振喜鼓足信心帶領群眾改善農村面貌時,一場不幸降臨到這位年輕人身上。

  1991年秋天,范振喜為村辦企業考察項目時,不慎接觸到有毒化學原料,回來後持續發燒,到醫院一檢查竟然得了血癌。要控制住病情,唯一的辦法是做骨髓移植手術,但住院押金就要10萬元。

  因醫治費太高,范振喜決定放棄。正在絕望時,鄉親們知道了實情。『好日子纔開頭,沒有范書記,村莊的脊梁就塌了。』村民們二話沒說自發地為范振喜捐款。

  短短幾天時間,全村人就捐了10多萬元。范振喜捧著大家給他湊的救命錢,淚水止不住地流。去北京看病當天,村裡兩三百人把他送到村口。

  發誓和范振喜斷絕關系的二哥,趕到北京為弟弟捐獻了骨髓。他說:『換作別人我也會救,不衝他是我兄弟,就衝他是個好書記!』

  經過4個多月的生死較量,范振喜闖過了最危險的異體排斥和細胞再生期。出院時,醫生囑咐他要靜養兩年,可是范振喜一回村就去上班了。『我的命都是鄉親們給的,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為鄉親們謀福利。』范振喜說。

  由於造血功能退化,他得了嚴重的心髒病、乾眼癥等疾病,胳膊硬得像石頭,後背、大腿腫痛得難以忍受。每天需要服用10多種藥品,補充20多次人工淚液。可就是這樣,范振喜用頑強的毅力支橕著自己,沒日沒夜地工作在崗位上。

  1995年,帶著病體工作的范振喜決定由村集體建一個鐵選廠,可資金不足,缺口70萬元。錢從哪兒來?好多人勸他:你一個病秧子,還是保命吧,就別折騰了。在班子會上,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面對困難和質疑,范振喜表示:『錢難借、掙錢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咱們這個班子必須把腰杆挺起來,勇敢地去面對困難,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咱們周臺子纔能站立起來。』經大家統一思想,決定由村乾部擔保,向村民借款,並承諾盈利是村集體的,賠了,由村乾部個人擔著,就是砸鍋賣鐵也絕不讓借款人受一分錢損失。

  就這樣,范振喜忍受病痛跑東家、串西家,按下了230個紅手印,用了半個月時間,愣是湊夠了建廠的錢。此後他又整天盯在車間,精打細算,嚴格管理,一年下來,不僅收回了全部投入,還連本帶息還清了村民借款。隨後幾年,村裡又建起了養豬場,收購了鎮辦機制磚廠,建了花炮廠等企業。

  在生病後的20多年裡,范振喜曾有10多次病情惡化進醫院,醫生6次簽發病危通知書。可他始終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把全部精力用到村裡的發展上。隨著他一次次成功的決策和行動,全村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幾何式增長。其中,集體資產由負債8萬元到積蓄8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上昇到18000元。

  顧眼前也謀長遠

  古語有道,『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身為農村基層乾部,范振喜把大局利益和持續發展的理念放到第一位,使得周臺子村的生產經營運行在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周臺子村的生產經營之所以做到了順風順水,根本在於我們的帶頭人做到了因地制宜和洞悉先機,使得村裡的各種調整和改革都做到了先行一步,讓良好的經營成效得到充分的體現。』村主任薛俊如說。

  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這是中央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形勢作出的全新決策。周臺子村與其他農村一樣,土地碎片化現象相當普遍,而且已經嚴重制約到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

  瓶頸如何突破?范振喜在帶領村兩委班子調查研究後,於2006年開出了『良方』:土地代經營。就是將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來,由村集體代替農民統一經營。為確保這一經營機制的實現,范振喜請來了農業部規劃設計院專家實地規劃。具體操作辦法是:村裡按照每畝地500斤大米的標准發口糧,並承諾今後將土地效益整體遞增的70%回饋給村民,餘下的30%分別用於科技培訓、提昇地力、抵御自然災害。如果發放的糧食吃不完,村民還可以按照當年12月1日的市場價兌換現金。

  土地集中後,周臺子村現代農業園區效益凸顯。目前,全村建起3.8萬平方米高質量日光溫室38個,注冊資金6000萬元成立了現代農業公司,建成了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使得農業生產效益提高了近10倍。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薛俊如告訴記者,在灤平這個礦業大縣,周臺子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感受最深。從2011年開始,全村不僅逐步退出礦業生產,而且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實施以礦山披綠為主的村容村貌綜合整治,先後修築壘壩護坡動用土石方40萬立方米,栽種各類樹木50多萬株。

  『我們的全域綠化可是夠水准,就連山羊都難行走的懸崖上,我們都搭起了腳手架在上邊種了側柏和山杏等耐旱品種,通過這樣一種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在我們11.9平方公裡的村域裡,綠化覆蓋率達到85%以上。』薛俊如自豪地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宋美倩)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