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邊境』基層乾部講述民族鄉裡的小康生活
2018-05-11 16:04:04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政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綠油油的青稞和麥子隨風泛起綠波,幾株上千年的野桃樹已經零星掛果,走進山南市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斗玉村,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是一幢幢色彩靚麗的珞巴民居,沿溪而建的觀景步道讓人宛若行走在城市園林。

  斗玉珞巴民族鄉位於隆子縣的東北方向,距離縣城129公裡,是隆子縣六個邊境鄉之一,也是山南市唯一的珞巴族群眾聚集地,全鄉下轄3個行政村,10個自然村,共有197戶、644人,珞巴族佔33%。

  在當地陪通走訪的人群中,斗玉珞巴民族鄉黨委書記王平個子不高,穿著一身深色西裝,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位漢族基層乾部。作為『藏二代』,王平1995年來到隆子縣,2012年到斗玉鄉任職。

  在王平的指引下,記者一行來到村民格桑拉姆家。她家是一座二層的現代小樓,牆腳裝飾著仿制樹皮、牆面裝飾著籬笆圖案、屋頂鋪滿鋁制稻草,展示著獨具特色的珞巴民族文化。

  『珞巴族以前在深山密林居住,原來建房時多使用稻草、竹子等簡易材料,現在生活改善了,如果還用傳統材料建房不耐用、不安全。新改造後的房屋使用鋁制材料,仿制了傳統建築的裝飾風格,防火、防水,住起來更舒適了。』王平說。

  格桑拉姆家裡有4口人,樓上樓下共有14間房,她的女兒在安徽讀中學,兒子大學畢業後准備考公務員。在二樓主屋牆面上貼滿了女兒的獎狀,獎狀旁邊還放置了無線路由器,村裡已經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很感謝對我們的關注,吃的、住的都很滿足。』格桑拉姆用藏語反復重復這幾句話。

  走出格桑拉姆家,路過一大片青稞地。王平說,去年全鄉的農作物播種總面積484畝,其中青稞播種面積204.2畝、小麥180.4畝;全鄉村民還有挖蟲草收入,去年共發放采集證313個,采集蟲草26.34斤,產值128萬餘元。另外,斗玉鄉特色產業方面還有糧食深加工(天麻黑青稞加工)、民族手工業(藏式卡墊編織、木材竹器加工等)。

  穿過一條筆直、平坦的柏油路,來到村口的珞巴原鄉廣場。此時,蔚藍的天空下,一群能歌善舞的珞巴族年輕男女正在排練著舞蹈。『他們排練的是一段經典的原生態舞蹈《犀鳥之魂》。』王平的『搭檔』、斗玉珞巴民族鄉鄉長紮西央金說,犀鳥是珞巴族民間傳說中的神鳥,它的故事只在族人世代口述的傳說中,文字書籍中並無記載。

  記者看到,在鏗鏘有力的歌聲裡,男舞者手握大刀、女舞者背著竹簍,時而躬身祈福、舉刀長喝,時而圍成一團、展現豐收的喜悅。『珞巴舞蹈植根於生活實踐,動作多模擬動物鳥獸的形態和動作,還有人們捕捉、馴養動物的歡快場面。』紮西央金說。

  斗玉鄉是珞巴民族鄉,對於民族文化采取搶救、保護、傳承的方式,在2017年7月25日,斗玉鄉組織開展『玉珞節』活動,初步形成了珞巴服飾、珞巴刀舞等為主體形式的節目框架和由9個完整的珞巴原生態節目組成的文藝演出體系,收集了2000餘條珞巴語詞匯。另外,該鄉還加強對珞巴文化陳列館的建設力度,增添了珞巴族的器物展示。『通過這些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王平說。

  可喜的是,作為邊境一線鄉,斗玉珞巴民族鄉的邊民補助從2700元漲到了3900元,減輕了斗玉鄉貧困戶脫貧的壓力。截止去年底,該鄉已經全面實現脫貧。『為防返貧現象發生,斗玉鄉扶貧工作重點轉向老百姓增收、推進產業發展促增收、推進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促增收、推進技能培訓促增收……』王平說。

  從2014年開始,全鄉投入大量資金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斗玉珞巴民族鄉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現在,鄉裡的水源、草地得到有效保護,保持了原生態,環境美了,建築更有特色,游客也多了起來。『村民們發展民族手工業和旅游業,開家庭旅館、開餐館,靠自己的雙手致富。這兩年外出學駕駛證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從這個側面能看出老百姓不斷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王平說。

  站在村口指著腳下通向遠方的公路,王平滿懷期待:『這條路預計2019年可以修好,「要致富先修路」對於邊境鄉鎮來說更為重要,未來與隆子縣和林芝市的聯系會更加緊密,對鄉裡輻射作用會越來越強,群眾生活水平一定能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