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山環水繞、樓房林立的錯那縣邊境小康示范村麻麻村。記者次珍劉楓攝
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位於喜馬拉雅山北麓,海拔5373米,毗鄰不丹國。

部分農牧民群眾已入住普瑪江塘鄉小康房。通訊員董學剛記者劉楓攝
60年前,全鄉100多戶牧民居無定所,家家戶戶一頂帳篷,四處輾轉,逐水草而居。
西藏民主改革後,為了防寒保暖,牧民們掘地而居,建起了僅供容身的『地窩子』,開始定居下來。
上世紀80年代,草坯牆、草坯板、草坯灶等草和土的混合物讓牧民從地下挪到了地上,住進了草坯房。

錯那縣麻麻鄉鄉長(右一)正在茶園裡與群眾交流集體經濟發展的事宜。通訊員伍小龍記者劉楓攝
進入二十一世紀,黨和國家通過『安居工程』,讓牧民住上了藏式磚石結構、通電通水、乾淨敞亮的安居房。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實施,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和西藏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的大力推進,2016年,普瑪江塘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10元,在西藏眾多鄉鎮中率先脫貧。2017年底,措果村等3個行政村的牧民住進了水電路訊網一應俱全,帶院子、有陽光房,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康房』。

風景如畫的錯那縣麻麻小康示范村。記者楚武乾劉楓攝
從『地窩子』到『小康房』,牧民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由此實現了歷史性飛躍,折射出的是高原邊境線上正在深刻發生著的山鄉巨變。
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土地,更離不開鄉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是破解鄉村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
對於像普瑪江塘鄉這樣,處在西藏廣闊邊境線上的農牧區而言,這裡的群眾擔負著守土固邊的神聖職責,他們更加期盼穩定、富足、幸福、美好的生活,邊境農牧區的振興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
雖有萬水千山阻隔,但黨和政府始終與邊民群眾心連心。黨和政府的關懷關愛照耀著西藏的邊民,鄉村振興的東風吹遍了喜馬拉雅山麓,如今,這裡已然是一片發展建設的熱土。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