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羌繡美圖 羌笛新曲——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十年·羌寨掠影
2018-05-08 10:41:43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楊應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日報網5月7日電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四川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承辦的以『奮進·巨變·展望』為主題的汶川大地震10周年全國網絡媒體四川行活動於5月3日在成都市正式啟動,我又被指派參加這一有意義的活動。

  圖為北川新縣城禹王廣場夜景一瞥。攝影:楊應森

  從北川縣到平武縣,我和第二組的同行們一路走來,不時能看到各種『羊』:石雕羊、木刻羊、刺繡羊,新羌寨農戶圈裡的羊、老縣城地震遺址斷壁殘垣上的『羊』……

  『羊』是羌族的圖騰,甲骨文中的『羌』,就是『羊』與『人』的組合。

  『羌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古老民族。四川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而平武縣的羌族人口也佔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

  圖為羌寨的姑娘們以其獨特的傳統方式迎接客人的到來。攝影:楊應森

  10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讓北川、平武傷痕累累、滿目瘡痍。但北川曲山鎮的石椅羌寨裡,生態無破壞、人員無傷亡,被稱為『地震奇跡』。羌寨的老人們說,此是天神保佑;羌寨負責旅游接待的王靜經理笑著告訴我們,地震時,有羌民曾目睹山洞間釋出一股氣體,也許這纔是讓石椅羌寨躲過一劫的地質原因。

  地震發生時,18歲的王靜正在外地務工。聽到消息,她買了當天最後一班機票,幾經輾轉纔回到家鄉,然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羌寨。

  十年間,王靜在羌寨結婚生子,見證了家鄉災後重建的巨大變化。她在石椅羌寨從服務員乾起,逐步成長起來,還當選為綿陽市人大代表。『現在羌寨的「農家樂」越辦越好,來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從而帶動周邊群眾致富增收,早日奔向小康。

  圖為王靜正在接受采訪。攝影:趙亞東

  陪同我們探訪的綿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王錫鑒對我說,石椅羌寨靠發展羌寨旅游和果茶種植,2017年,枇杷、獼猴桃、李子等水果銷售收入410萬元;15家成規模的『農家樂』年銷售收入65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6500元,貧困戶現已全部脫貧,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桐子李之鄉』等榮譽稱號。

  清漪江畔,山高林密。山腰處,一排羌式吊腳樓若隱若現。王錫鑒告訴我,這裡是牛飛村羌寨,全村的羌族村民佔到95%以上。近年,牛飛村羌寨『以特色產業吃飯、以民俗旅游致富』,在北川享有『羌鄉第一村』的美譽。

  牛飛村羌寨裡,羌妹子沈燕艷在地震後一手打造了牛飛村羌繡文化旅游產業園,讓牛飛村乃至清漪江兩岸的羌族婦女在家門口繡羌繡賺錢。作為羌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沈艷燕還開辦了羌繡傳習所,每年培訓500多名羌女學習羌繡技藝。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