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馬克思人格力量的精神指引
2018-05-07 17:09:59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馬克思崇尚自由思考、善於獨立分析,治學尤為嚴謹。他常引用自己青年時代的哲學導師黑格爾的一句話:『即使是一個惡徒的犯罪思想,也要比天堂裡的奇跡更偉大更崇高』,足見他對自由思想的推崇。但馬克思的隨性思考並不缺少嚴謹的求證。李卜克內西回憶說,『馬克思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講究方法。他提出一個問題時,總是力求簡短,然後用較長的解釋來說明它』;『馬克思是一位嚴格的修辭家,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他『竭力主張語言純潔,有時達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在馬克思看來,研究『不是為了付印,而是為了自己弄清楚問題。』

  為了寫《資本論》中關於英國勞工法的二十來頁文章,他在圖書館翻遍了英國和蘇格蘭調查委員會和工廠視察員報告的藍皮書。1893年2月恩格斯在致弗?雅?施穆伊洛夫的信中,介紹馬克思在50年代獨自埋頭制定剩餘價值理論時說,『在他沒有完全弄清這一理論的所有結論以前,他堅決拒絕發表關於這一理論的任何材料』。拉法格也回憶馬克思曾對他說,『寧願把自己的手稿燒掉,也不願半生不熟地遺留於身後』。在馬克思看來,一方面,研究應是科學的、自然而然的過程,『不論從事哪一種科學研究,都不應該為這種研究會得出什麼結果而操心』;另一方面,研究也不能回避現實實踐,不能做書齋學問,『如果一個有學問的人不願意自己墮落,就絕不應放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不應該像一條藏在乳酪裡的蛆蟲一樣,逃避同時代人的社會斗爭和政治斗爭。』他實事求是地對待科學研究的原則立場,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提倡的,非常值得我們堅持。

  馬克思從1843年開始轉而研究經濟學,到1867年3月底寫成《資本論》第一卷,期間經過了近25年,讀了1500多本書,做了難以數計的摘錄和筆記。為了研究以俄國為典型的東方社會歷史,他在近50歲的時候還學習俄文,但半年後他已能津津有味閱讀俄國詩人和散文家的著作了。他抱定『外國語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的信條,總是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僅語言方面,就能用德、法、英三國文字寫作,能通讀歐洲一切國家的文字,這一直為世人所驚嘆。透過生平的治學經歷、學術態度和身後所遺留下來的足以令每一個人感到震撼的大量著作文獻,可以說,馬克思就是近現代以來學人的楷模和典范。

  為人善良、胸懷坦蕩

  縱觀馬克思一生,他關愛底層、同情弱者,並切實付出行動的善心善舉,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早年《萊茵報》時期,針對林木盜竊和葡萄農等事件,他挺身而出為農民撰文維權辯護。他同情政治上和社會上備受壓迫的貧苦群眾,痛斥權貴們欺壓窮苦人的行為。正如格姆科夫所說的『他的心為貧民階級而跳動』。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情悲憫,對馬克思來說,更像是個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馬克思對個別人故意裝窮裝病來欺詐人的行為十分憤怒,他認為利用人類的同情和悲憫是一件極其卑鄙的事情,『但是不管行乞的人臉上多麼明顯地暴露出是在欺詐,只要手裡抱著一個眼淚汪汪的孩子,馬克思就肯定上當。他受不了孩子那哀憐的目光。體力衰弱和無依無靠往往激起他深切的憐憫和同情』。『好幾次路過貧民區時,馬克思突然從我們身邊走開去撫摸那衣衫襤褸坐在門邊孩子的頭發,並把一便士或半便士錢塞進他的小手』。然而,與對待窮苦人的慷慨所不同的是,他對自己卻常常是很節儉,『在英國,雪茄很貴,他總是挑比較便宜的買,』所以,『馬克思抽的煙,他的朋友們是不敢嘗試的』。

  馬克思曾說『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在資本主義舊社會裡,光靠個人的良心發現並不足以改變大多數人陷於悲慘的境地。他意識到,除了使一個人具備知識而習成美德並變得樂善好施之外,更應當去通過現實物質利益的實踐,在切實的革命行動中改變絕大部分人的悲慘處境。因此,馬克思更沈心於探討資產階級統治下的無產階級尋求革命與解放的科學路徑。在他看來,『將精力投入不切實際的美好未來創想,會分散現實生活中前行的注意力,就像有些人一生都在構思一部偉大的小說,卻從來沒有動筆寫過一個字。』而將『那些投入中在暢想美好未來中的精力,如果用在政治斗爭中將會更有成效。』馬克思『將注意力從未來的美好幻想轉移到枯燥的現實工作,但正是在這裡,他找到了真正豐富多彩的未來。他對過去的看法比很多思想家都更為懮郁,但他對未來的憧憬與很多思想家相比都更具希望』。他之所以『更為懮郁』,是因為他更為同情弱者、更能設身處地為貧苦者考慮;他之所以更具希望,是因為他真正找到了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而不會變為空想。

  馬克思對待家庭和生活總是懷帶著熱情、樂觀、積極的態度。不論從年輕時寫給家裡的信,還是後來和家人的關系,都足以察見馬克思是一個熱愛家庭和生活的人。盡管因專注於勞苦大眾的解放事業而常使這個家庭陷於窘迫,不得不靠朋友接濟,但無論做父親還是丈夫,他都盡職盡責,充滿濃情愛意。這些良好的家庭美德和生活態度,值得今天我們年輕一代學習。

  馬克思有著寬廣的胸襟。他曾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他最喜歡的名言之一就是『為人類工作』。中學畢業,他就表達了為人類謀幸福的高尚理想,認為『以此為職業,重擔就不會能把我們壓倒』;『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從24歲到去世,馬克思一直服從並獻身於他的理想,這種理想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的同時代的人認識到了他的偉大,種種遺留下來的材料毫無疑義地證實了這一點』。他去世了,沒有遺囑,也沒有國籍,但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在當下的中國,怎樣對待和評價馬克思,不僅是一種學識,更是一種涵養。單憑他一生為大多數人謀幸福而矢志不渝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就應該銘記他。若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馬克思的一生是不『成功』的。因為他時常處在顛沛流離的『漂』中,沒有固定工作和穩定經濟來源,沒有資產沒有存款只有成堆的書籍和手稿,且因為困苦和疾病,四個兒女前後先離他而去……然而,如若把這些放到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看,馬克思的一生卻是最成功的。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17歲時的理想,顛覆了人們對人間世界的態度,『還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變歷史進程』,成為『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21世紀的今天,恰巧印證了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所說的:『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備注:本文部分內容摘編自作者2013年撰寫的紀念馬克思誕辰195周年的文章,原文刊發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