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走火入魔"的油田發明家譚文波:26年初心不改奉獻邊疆
2018-05-02 18:40:21 來源:未來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新疆的戈壁上,為助力國家石油開采,給發展提供能源保障,有共和國第一代石油工人的開拓與堅守,也有他們後代的子承父業,艱苦奮斗,譜寫六十餘載幾代石油人的奉獻詩篇。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北京5月2日電(記者 程婷)『他一直是一個想乾事的人,看到問題必須要去解決,解決不掉他就難受,他長期就把我們單位當做他自己的家了。』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的董志斌這樣評價自己的工友譚文波。

  工作中的譚文波。(受訪者供圖)

  譚文波自己坦言,能想起要做飯的時候,絕對是工作上的事出成果了的時候。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清湯掛面,就是譚文波的幸福時光。

  48歲的譚文波,是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井下作業工具工、高級技師、『石油名匠』重點培養對象。

  他二十六載紮根新疆茫茫戈壁深處,不忘『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邊疆去』的初心,醉心於技術鑽研與發明創造,在一次次的實驗中、一個又一個廢寢忘食的日子裡,揮灑青春與汗水,先後完成技術論文24篇,開展小改革34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明專利4項,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技術骨乾。

  4月28日,在『五一』國際勞動節臨近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在中國文明網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一批『最美職工』的先進事跡,譚文波是2018年10名『最美職工』之一。

  譚文波在2018年勞動節表彰活動現場留念。(受訪者供圖)

  譚文波用『走火入魔』的工作精神,詮釋了『大國工匠』的精神與擔當;他用一項項成果與榮譽,闡釋了『勞動最光榮』的真諦。

  子從父志: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在新疆的戈壁上,為助力國家石油開采,給發展提供能源保障,有共和國第一代石油工人的開拓與堅守,也有他們後代的子承父業,艱苦奮斗,譜寫六十餘載幾代石油人的奉獻詩篇。

  譚文波就是一名子承父業的石油人之一,也是這些石油人中的一名傑出代表。

  身為共和國第一代石油工人之子,26年前,譚文波因為父親的一句『你作為年輕人,就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邊疆去』,便從四川老家到了新疆油田。

  22歲,風華正茂的譚文波還並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這樣一句話,但是聽從了父親的指引。茫茫戈壁灘上,石油工人的生存條件十分艱苦。譚文波和其他工人一樣,一呆就是幾個月。手巧能乾的譚文波會在閑暇時做些木雕時刻,給單調的生活增添一點調味劑。

  就像沈睡了一個冬天的種子,需要一場春雨的浸潤,纔會突然覺醒、生根發芽,很多人也是在某一場意外中突然覺醒、轉變。譚文波的轉變與創造力的迸發,也始於一次意外。

  20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石油生產設備很大程度依賴進口,譚文波工作的地方也不例外。一次,譚文波所在工作隊的一臺電纜車的電泵出現了故障,聯系外國維修專家,得到的回復是只能換臺新的,並且要過半年纔能到貨。

  『如果這臺車擺上半年的話,損失將高達上千萬。』譚文波說,因為年輕氣盛、倔強不服輸,他一氣之下拆了電泵嘗試自己維修,『沒想到鼓搗了三天真的修好了。』

  當時不僅譚文波自己很高興,單位的領導也為這個好消息感到異常興奮,四處誇張譚文波厲害。

  經過這件事後,譚文波想起帶他的師傅以前勸誡他:既然什麼都會鼓搗,不如多把精力花在工作上。他突然就意識到,聰明纔智用到對的地方能做出意想不到成績。也正是這一次獲得的成就感,讓譚文波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改變了創新、科技發明是科學家的事與自己一個技校生無關的看法,從此在工作崗位上越乾越起勁,在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走火入魔』:不出成果想不起該做飯了

  譚文波的工友說譚文波長期把單位當做他自己的家了。

  譚文波笑了笑,沒有否認。譚文波告訴未來網記者,他家離上班的地方25公裡,不算不遠。但是為了節約時間,方便一有靈感就可以做實驗,他通常是睡在工作室隔壁的小隔間——他的工作室裡放滿了機械設備和瓶瓶罐罐。

  工作中的譚文波。(受訪者供圖)

  說譚文波為了工作已經『走火入魔』並不誇張。

  2013年,企業遇到了難題,傳統火工品作為動力源的坐封方式,因存在安全隱患難再使用了。為降低生產風險、節約作業成本,譚文波主動請纓表示要改變原工具,『我要巧妙地用一個指頭產生30噸的力。』

  這意味著,他要在拳頭大直徑的油管中瞬間產生30噸的推動力。難度很大,但是壓力越大,譚文波越不服輸、乾得越拼命。經過一年時間,譚文波終於將新型工具研發出來了。但情況沒那麼順利,在實際應用中,新型工具沒有實現想象中的理想效果。

  當時,有人質疑譚文波沒有金剛鑽攬了瓷器活兒。不服輸的譚文波向領導立下軍令狀,半個月解決問題。

  那些日子,譚文波一次又一次做測試,為了取得有效參數,譚文波選擇在周末時間冒著危險獨自在廠房進行壓力測試。30噸的拉力相當於一個普通炸彈爆炸的威力。他不是不知道危險,但是退縮從來不是他的風格。他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在手機撥號界面上輸好『120』,讓單位門衛拿著他的手機,在隔離牆後面盯著他——一旦工具運轉時產生爆炸,好立刻幫他撥號求救。

  幸運的是,他最終成功了。經過半個月夜以繼日的努力,譚文波終於研制出了新型電動液壓橋塞坐封工具,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並在國際石油會展上引起轟動。

  忙起來不吃不睡的譚文波自己笑稱,想到要做飯的時候,一定是工作上終於解決難題、出成果的時候,要不然決定想不到要做飯了。這種時候,譚文波會感覺一身輕松,吃上一碗自己煮的清湯掛面,都會覺得很美好。

  初心不改:拒絕高薪聘請的戈壁油田發明家

  這些年來,譚文波的成果頗豐,他與他的工作室發表論文5篇,小改小革50餘項,創新成果30餘項,為西部鑽探試油公司創收近億元,每年節約成本近1000萬元。這樣的譚文波自然而然地成了同事眼中的發明家。

  譚文波研制出來的液壓驅動新型橋塞坐封工具至2017年6月累計完成922井次橋塞封閉作業,創產值5000餘萬元。這一工具以替代火藥為動力源的作業方式,不僅完全消除了火藥在采購到使用等各個環節中的安全風險,而且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同是2017年6月,為了杜絕一滴油落地的污染問題,譚文波通過十天的研究設計,研究出了『新型環保抽汲防噴盒』。這種新型環保抽汲防噴盒使用操作簡單、環保效果好,且完全避免了抽汲作業油滴外濺的現象。

  2016年5月,西部鑽探試油公司一輛電纜測井車,底盤分動箱與主車傳動軸螺絲斷入孔內,譚文波巧用『電化學法』及時將其修復。同年6月,面對工具泵座接頭上的液壓油回油復位閥螺孔,在保養維護時發生絲錐斷裂,譚文波再次利用他這一創新方法成功的解決了難題,不僅避免了工具核心元件報廢,而且保證生產、節約了時間和成本。

  這樣的事在譚文波的工作中有很多很多,他和他的工作室曾獲得全國總工會100個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稱號。

  由於工作突出、創新能力強,這些年國內外多家企業都曾想重金聘請譚文波,卻都被譚文波拒絕了。譚文波說,他一直沒忘當年父親說的那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並真正明白了那句話的涵義。

  對他而言,懷揣初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纔是人生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