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資源沈下去 監管強起來——聚焦『互聯網+醫療健康』新舉措
2018-04-29 12:57:55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資源沈下去監管強起來--聚焦『互聯網+醫療健康』新舉措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王賓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公共衛生、藥品供應保障等深度融合,多措並舉完善支橕體系、加強行業監管,滿足百姓醫療衛生健康需求。

  『互聯網+醫療健康』會帶來哪些實惠?插上『互聯網之翼』的醫療健康產業發展怎樣既有『為』又有『序』?新華社記者28日采訪了專家深入解讀。

  優質資源沈下去、活起來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診所『門可羅雀』。信息技術怎樣助力破解醫療健康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痛點』?

  意見明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諮詢、健康管理服務。

  一份電子病歷,讓偏遠山區的患者足不出縣享受到大城市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指導。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表示,『互聯網+醫療健康』有利於拓展服務半徑、充分盤活社會醫療資源,讓基本醫療『普遍可及』,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格局。

  基層能力需要『輸血』更要『造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認為,通過遠程醫療實現疑難雜癥的遠程診療、常規培訓教學、遠程多學科專家聯合診療,將遠程和實地幫扶相結合,或將成為一種有效的健康扶貧幫扶模式。

  問診更順暢服務更便捷

  一部手機完成掛號、就診、繳費,機器自動選擇采血試管、自動粘貼條碼並傳輸……利用『智慧醫療』,2017年全國已有4100餘家醫院可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近3000家醫療機構可提供移動支付結算。

  意見指出,圍繞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服務流程,提昇服務效能,提高醫療服務供給與需求匹配度。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有關負責人焦雅輝表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打破了多行業壁壘,將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整體服務效能、改善群眾就醫體驗,切實化解群眾『看病煩』與『就醫繁』問題。

  為減少群眾看病『跑斷腿』,意見還提出推動各級各類醫院逐步實現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檢驗檢查結果的共享,以及在不同層級醫療衛生機構間的授權使用。

  嚴把質量關擰緊『安全閥』

  『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下,『隔著屏』的求醫問藥如何放心?

  意見指出,出臺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的管理辦法,明確監管底線,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確保醫療健康服務質量和安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第三方機構應當確保提供服務人員的資質符合有關規定要求,並對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

  焦雅輝說,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網絡醫院必須落地在實體醫療機構,這旨在加大醫療健康服務主體責任,線上線下統一監管。『今後將加強主體醫療機構和互聯網醫院對不良醫療事件或損害事件承擔主體責任,促進互聯網企業主動履責。』

  『醫療行業具有特殊性、復雜性、不容錯性。』盧清君說,互聯網不應成為監管的『法外之地』。今後還應繼續加強全流程管理,並完善遠程醫療技術標准、協同規則和人纔培養機制等。

  據了解,我國正在研究出臺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以對『互聯網醫院』進行界定,明確互聯網醫院登記注冊流程等。

  隨著海量數據的互通共享,患者面臨比傳統醫療模式下更大的醫療健康信息泄露和濫用風險。怎樣纔能不讓患者的隱私『裸奔』?

  意見指出,研究制定健康醫療大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和產權保護的法規。嚴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戶資料、基因數據等,對非法買賣、泄露信息行為依法依規予以懲處。

  『嚴格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的等保制度、分級保護制度至關重要。』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鄧勇認為,應繼續加強調研和立法論證,禁止相關醫療機構買賣、泄露患者信息,防止患者合法權益被侵害。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