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之六】交通『快慢結合』:站城一體、窄路密網,『公交+自行車+步行』將是城內主流出行模式
雄安交通可謂『快慢結合』。快則乘坐高鐵半小時抵達北京和天津,20分鍾直達北京新機場;城內『慢行』也便捷,『公交+自行車+步行』將是城內主流出行模式。
『新區將成為八方交匯的通衢之地,對外交通便捷高效,與京津冀乃至全國、全球都有通暢的交通通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交通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杜恆說。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建立連接雄安新區與京津及周邊其他城市、北京新機場之間的軌道交通網絡,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交通體系。
依托『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開車1小時可到北京、天津,90分鍾到石家莊。
雄安推廣『站城一體』開發模式,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一體化開發,在公共交通廊道、軌道站點周邊集中布局公共服務設施,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將達90%。
起步區路網密度可達到每平方公裡10至15公裡,構建快速公交專用通道,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初期對地鐵作規劃空間預留。
【亮點之七】數字孿生的城市:同步規劃『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建設綠色智慧新城
『雄安新區是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城市,兩座城市將開展互動,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和智能城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說。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雄安新區將成為一座『聰明城市』,城市管理具有智能化特征。楊保軍說,利用『數字孿生城市』系統,將來一些決策付諸實施前,可先在虛擬城市模擬運行,根據模擬結果付諸實施或者修正,發揮輔助決策作用。
按照規劃綱要,新區感知設施系統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利用雲計算等技術,管理者可利用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實現公共資源管理智能化。
【亮點之八】綠色低碳:雨水『流不走』、管廊地下藏
『利用雨水花園、下沈式綠地、生態濕地等設施,新區可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淨化。降雨收集起來經過處理用於城市綠化,既能防止城市內澇、雨水二次污染,也能助力節約用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分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高均海說。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按照綠色、智能、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准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
新區將建設海綿城市和多級網絡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解決『馬路拉鏈』問題。確定用水總量和效率紅線,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動綠色建築設計、施工和運行,積極穩妥推廣裝配式、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方式。
【亮點之九】留住鄉愁:古樹不挪,古建築不拆,保護好歷史文化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新區規劃建設中,堅持古樹不挪,古建築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動。建成的新城市要有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說。
一個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鍵要傳承好文脈,注重對歷史文物和歷史風貌的保護。《雄安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新區風貌。
殷會良說,新區規劃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古樹、古牌坊等將有機嵌入公園、綠地等,使城市與歷史文化傳承有機融合、相得益彰,深刻構築富有雄安特色的城市印記。
雄安新區將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古跡、歷史古城、傳統村鎮,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亮點之十】建設『安全雄安』:構築現代化城市安全體系,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
『安全是萬事之基,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基礎。安全問題一失萬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表示。
《雄安規劃綱要》提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雄安。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高孟潭等專家表示,雄安新區規劃充分考慮了方方面面安全因素,災害和安全問題的監測預警、決策指揮、應急救災等系統標准高,將成為我國安全城市的典范。
《雄安規劃綱要》在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水安全、抗震能力、能源供應安全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起步區防洪標准為20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准為50年一遇。
新區將構建完整的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全面提昇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等綜合防范能力,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記者張旭東、齊雷傑、王敏、安蓓、郁瓊源)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