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盟中央與圓明園管理處正式簽署兩件流散文物捐贈協議
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回歸圓明園
昨天,圓明園流散文物捐贈儀式在民盟中央機關舉行,民盟中央與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正式簽署文物捐贈協議,圓明園兩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松岩』詩石刻從民盟中央翠園啟程『回家』。
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介紹,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曾安放在澤蘭堂翠交軒前的石室洞門上,澤蘭堂位於長春園西洋樓遠瀛觀、大水法南的山坡上,清帝在這裡可居高觀覽西洋樓景觀。嘉慶御筆『稱松岩』詩石刻曾安放在如園,如園是長春園中一處江南園林風格的園中園,乾隆三十二年仿江寧明代中山王徐達的瞻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如園,並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御制《如園十景》詩。如園內曾有嘉慶御筆字『轉翠橋』和『平安徑』石碑及『稱松岩』、『鏡香池』、『披青磴』等石刻。除此次回歸的『稱松岩』及2017年如園考古出土的『披青蹬』和『鏡香池』外,其他石碑和石刻今已不存在。
如今,這兩件流散石刻文物位於民盟總部後院的中式庭院中。據介紹,這裡原叫翠園,原為東城區翠花胡同內太平胡同一號古宅,始建於明代,清代曾為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總部從香港遷至於此。民盟中央曾於1985年將諧奇趣北側的噴泉池石刻文物捐贈給圓明園管理處,文物現在原址展出。近年來,根據圓明園流散文物數據庫的線索,圓明園經過多次協商、接洽,最終與民盟中央達成一致,促成了此次流散文物的回歸。
北青報記者在中式庭院內看到,兩件文物位於亭子邊的假山石塊下,周邊種滿了花草,若不仔細尋找很難發現。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只能清晰地看到『洞』字,另兩字很難辨清。而嘉慶御筆『稱松岩』已不完整,中間出現了兩三條裂縫。為了將兩件文物完整運回圓明園,圓明園找了專業的文物搬運公司。五六名工作人員先對『稱松岩』進行搬運,借助各類工具小心翼翼地移開文物周邊的石塊和泥土,用特殊紙張將『稱松岩』頂部包裹,用膠帶緊緊綁住。接著,工作人員又用泡沫板進行包裹,打上了綁帶。『就像醫生給骨折病人打夾板一樣,由於這塊石刻已經風化,我們先把頂部進行捆綁,再從根部慢慢撬起來。』陳輝介紹。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工作,兩處文物終於成功起出,由專車運回圓明園。『我們之前來了十幾次現場,反復商討了文物搬運方式、運輸路線等。』陳輝說,文物回歸的路很艱難,文物只有回到原本的地方纔更有生命力,作為圓明園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兩處文物帶回『家』。文物回到圓明園後,專家會進行集中會診,商討修復方案。『目前,圓明園已回歸了40餘件流散文物,工作人員正在給每件文物訂做保護罩,預計6月底在圓明園天心水面進行流散文物展,歡迎市民前來觀看。』陳輝說。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