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1日電(吳合琴、趙慧穎)綜合報道,日前,從康熙『御用碗』以1.9億的成交價亮相香港,到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器虎鎣(y?ng)現身英國倫敦,文物界的動向牽動國人心。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遺落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流刮起一股風潮,部分文物堪稱『國寶』級別。流落海外的文物,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它們又承載了怎樣的歷史故事?

西周時期的稀有青銅器『虎鎣』將在英國肯特郡拍賣。(英國《華聞周刊》資料圖)
【斥哉!中方譴責英拍賣行炒作戰爭劫掠文物】
據此前媒體消息,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於當地時間4月11日,拍賣罕見的西周『青銅虎鎣』,這是一件疑似圓明園的流失文物。該拍賣行稱,此次被拍賣的『虎鎣』歷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估價約在12萬鎊至20萬英鎊之間(約合人民幣110萬至180萬)。
『虎鎣』到底是什麼?有說法稱,『虎鎣』是一種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較特別,三個腿柱一般為圓錐體,而這件為圓柱體腿柱。它一般是與『盤』類青銅器形成『組合套裝』。但也有說法認為,『鎣』實際上是備火長頸瓶,可能是一種油壺。因此,『鎣』的本來面目還有待研究。
對於上述拍賣,中國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稱多渠道與坎特伯雷拍賣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准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相關拍賣和宣傳活動。
4月9日,坎特伯雷拍賣行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
國家文物局指出,強烈反對並譴責該拍賣行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執意拍賣疑似非法流失文物,並以戰爭劫掠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國家文物局不贊成境內機構和個人參與上述文物的競拍活動,並呼吁國際友好人士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

幾經周折,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回歸故裡。(大公報攝)
【痛哉!逾1000萬件國寶流失海外】
『虎鎣』再次將大眾視線轉到文物流失與回流的話題上。每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在經歷『生死離別』後,有些依舊流落海外,有些則能回歸『故裡』。回望悠悠歲月,它們身上雕刻的不僅是藝術紋理,更是歷史的沈重烙印。
上述『虎鎣』之前的擁有者——英國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詳述了他參與洗劫圓明園獲得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過程,這些信函與文物一起被發現。
目前雖無法斷定該物確為圓明園流出,但回首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其洗劫的文物遠不止『虎鎣』。當年大量珍貴文物被劫、被毀。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了164萬件中國文物。

金龍紐『皇後之寶』,是1922年溥儀和婉容結婚時按照清代制度制造的。(中新社記者譚達明攝)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