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焦點要聞滾動**
搜 索
疑似圓明園虎鎣今在英拍賣 四嘆『國寶』回家路
2018-04-11 09:13: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吳合琴 趙慧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哀哉!清末文物流失嚴重溥儀:不知怎麼辦】

  過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國文物損失,但中國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數。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詳細記述了清朝寶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嚴重情況。『明清兩代數百年來帝王收集的寶物,除了先後兩次被外國士兵拿走的以外,其餘大都留在宮中。這些都沒有清點,就算有記錄也沒人檢查,所以有沒有不見、有多少遺失也沒人知道。』

  『現在想來,這宛如一場大掠奪。參加掠奪的,上下交相賊。換言之,大概有機會偷的,沒有不去偷,簡直是天不怕地不怕。』

  偷的方法千百種。太監趁夜摸黑踹開保存文物的倉儲大門,撬開門鎖,拿走寶物。大臣、官員們也巧立名目借出寶物,偽裝合法地把文物帶出,卻從此有去無回。溥儀知曉這些事,但不知怎麼辦,只是回想:『我只想著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財產。』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為中國藝術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後,上海也加入文物買賣市場行列。當時的上海商人因將文物高價賣給歐美人士嘗到甜頭。歐美人士回到母國,再以更高價轉賣致富。

  陝西渭南博物館展出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四枚獸首『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中新社記者張一辰攝)

  【幸哉!國人掀國寶回流潮海外華人他鄉遇故知】

  『國寶』的流失,成為中國人心中深深的痛。從90年代後期開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陸續回到中國,支持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斷增強的中國經濟實力。對於旅居海外的華人而言,在國外博物館裡看到中國文物的經歷,稱得上是一次尷尬而又痛惜的『他鄉遇故知』。近年來,中國有哪些絕世珍寶失而復得、重歸故土?

  『十二生肖獸首』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一起現身湖北宜昌。(中新社記者王康明攝)

  這些用青銅制作的十二生肖獸首,是圓明園中珍貴的寶物。它們誕生於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藝術特點。時光倒退158年,北京圓明園的海晏堂前坐落著一個造型別致的扇形噴水臺。十二生肖的獸首人身像擺放在石臺兩側,每隔兩小時,代表這個時辰的生肖像便會從口中噴出水來,設計精巧。乾隆皇帝對這個十二生肖的水力鍾非常喜愛,據說有時還會專程到圓明園,欣賞正午時分獸首一起噴水的畫面。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機構舉行鼠首、兔首的拍賣,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最終,兩件獸首被法國皮諾家族購得,並以其家族名義歸還中國。目前十二生肖獸首共有七尊回國,分別為鼠、兔、猴、虎、馬、豬、牛,龍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內不會現身,而其他的獸首從離開圓明園至今,未發現任何照片資料和文獻記載。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資料圖)

  還記得2015年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嗎?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武英殿的明星,那麼《洛神賦圖》則是延禧宮當之無愧的領銜者。

  《洛神賦圖》取材於曹植的《洛神賦》,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它將『曹植與洛水之神相會、相知、相愛,卻因人神之戀無望而依依惜別』的淒美愛情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幅畫的原作遺失,現存於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皿方罍』

  『方罍之王』皿方罍的器身與器蓋合二為一。(中新社發陳飛攝)

  這座全身漆黑發亮的青銅器名叫『皿方罍(音同「雷」)』,是中國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著各式花紋,整器雄渾莊重。罍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絕跡於戰國時期,在歷史上流行時間較短。在皿方罍誕生之時,世界上很多地方仍處於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見證了中國燦爛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於湖南桃源一個小山村中,隨後器身被文物商購買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現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為了幫助國寶回家,湖南省博物館致信佳士得商議洽購事宜。國內拍行和買家也表示支持,呼吁華人個人藏家放棄購買。最終湖南博物館成功購得器身,自此,這件分離了近一個世紀的青銅重器,終於『身首合一,完罍歸湘』。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