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根書大師楊玉冰:經濟搭臺 文化唱戲 根固文脈傳承匠人之心
2018-04-01 19:36:38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西藏網訊根書,多半取材自高山杜鵑根創作而成,既有傳統根藝的藝術精華,也有傳統書法的神韻美感,更有立體藝術效果。一套成熟的根書作品,需要經過選材、拼版、烘乾、去皮、拋光、打磨、著色上漆等38道工序,用藝術的手法拼接成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作品。圖為根書作品《鹿》。

  現年65歲的楊玉冰,無疑是根書藝術的集大成者。他自小書香浸潤,諳熟中國書法。上世紀80年代初,擔任小學校長的楊玉冰業餘的愛好就是鍾情花草盆景。一次料理自己小花園的時候,楊玉冰無意中挖到了一枝形似小鹿的樹根。他按圖索驥,用另外找尋的一枝像鶴的樹根,制作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鹿鶴同春』。圖為根書作品《壽》。

  1986年,楊玉冰首批根藝作品以展銷的形式面世。賣出的第一件作品《鹿鶴同春》居然賣到了38元錢,這在當時相當於作為小學校長的楊玉冰一個月的工資。為了專心致力於根藝研發,楊玉冰辭去校長之職,勇敢地把腳步邁向了根藝根書的世界。圖為根書作品《舞》。

  促使楊玉冰正式醉心於根書創作的,還有另外一件機緣巧合之事。一位老主顧臺灣商人曾先生,想用全根雕的器具,打造成都第一座裝飾奇特的茶樓。他找到楊玉冰商量,想在茶樓全方位地應用根雕藝術作品。給茶樓做的十幾個牌匾,整整耗費了楊玉冰兩個多月的功夫,開業的現場,人們對茶樓的裝修贊嘆不已,那十幾個用根書做成的牌匾,成了當天眾目聚焦的亮點。圖為根書作品《福》。

  經過幾年的摸索,上世紀90年代中期,楊玉冰開始推出自己的根書藝術作品。他被中國文化部鄉土藝術協會評為『中國鄉土藝術大師』,根書作品榮獲中國根藝界最高獎——劉開渠根藝金牌獎及藝術界眾多獎項,分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農業博物館、世界華人聯合總會收藏,並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元首、政府首腦等黨政要人。圖為臺灣星雲大師收藏楊玉冰根書作品。

  2014年,由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由楊玉冰出資建造的我國首座根書藝術博物館在四川樂山市五通橋區風景秀麗的菩提山下落成。圖為藝術館鎮館之寶,根書作品《沁園春?雪》。

  楊玉冰秉承『在傳統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發展理念,將藝術惠民活動常態化,致力於將中國根書、筆墨書法等中華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藝術之雅豐富人們日益精致的精神文化生活。圖為楊玉冰先生及其作品《陋室》。

  自根書藝術館開館以來,已經免費接待國內外游客和本地市民20餘萬人次,先後與樂山實驗小學、五通橋實驗小學等合作,開展多形式的根書藝術教育實踐,激發廣大青少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國熱情。針對家境貧困的學生,楊玉冰先生分文不取倒貼食宿費,只為傳承中華文化。圖為楊玉冰親自教導學生們如何選取根書材料。

  為做好藝術的代代相傳,楊玉冰在創作途中不忘提攜後輩。女兒楊小燕將根書藝術推出國門,在美國、法國、英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組織巡演,屢獲成功;兒子楊卓自孩童起,習練書法,耳濡目染,深得父親真傳,已是四川省民間藝術大師。其他傳承人的根藝、根書畫作品也倍受市場認可與喜愛。圖為楊玉冰向記者誦讀根書作品。

  在電子時代,人們因便捷而親睞於拼音輸入集結文字,書法這門技藝成了拾回文明歷史的橋梁,而致力於將書法發揚光大的根書,更因連接著大自然和中華文明的精髓而極需要像楊玉冰這樣的匠人擔當傳揚的重任。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在藝術傳承和經濟效益的權衡中,楊玉冰和他的根書團隊無疑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也是他匠人匠心的最佳佐證。圖為根書作品《根固文脈》(中國西藏網圖、文/楊眉笑)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