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柱嘮嘮村裡事制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鄉村振興,人纔是重要支橕。如何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一方面,需要各地積極落實扶持政策,為各類『新農人』創造有利條件,打造一支留得住的鄉村振興人纔隊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返鄉人纔的能動性,讓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纔華、大顯身手。
當回村創業的人纔面臨資金、土地等難題,難以為繼時,鄉村該如何留住人纔?
安徽六安孤堰村
送資金、送技術,留下創業者
陳雨龍原是六安金安區糧食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08年辭職回到農村老家,打算投資現代農業。原以為之前每天都在和糧食打交道,熟悉政策,不想還是碰了壁。
先是土地流轉,村裡當時沒幾個大戶,村民對流轉充滿懷疑、顧慮,陳雨龍得挨家挨戶溝通算細賬。接著就是資金難題,水電、農藥、大棚、人工等投入,『幾萬幾萬投進去,連個響都聽不見。』陳雨龍回憶說,而種下的上千畝經果林、蔬菜,要過四五年纔能看到收益。
沒幾年下來,積蓄就被掏空了,陳雨龍只能想辦法借貸,親戚朋友找了一大串,最多的時候,借款近100萬元,利息高達2分。原本一腔熱情回村創業,不想被澆了一頭冷水,陳雨龍想撤了。
就在陳雨龍猶豫不決時,2013年,各種扶持大戶經營的政策陸續出臺,緩解了他的資金和土地難題。
新政策下,陳雨龍不僅每畝地可以拿到50元的流轉獎勵,還能享受優質糧綠色生產、農業全程機械化等補貼;政府扶持合作社、大戶發展,地裡的塘壩溝渠都派人幫著陳雨龍平整修繕。
與此同時,安徽在全省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兩權抵押』貸款、農業擔保貸款等政策也開始在區裡落地,在縣農委協調、擔保下,陳雨龍一次性就貸到了130萬元,利息低至4厘。區裡還派了專家來指導,『聽了專家的技術分析,我們新上了糧食烘乾機,調整優化了種植結構。多種西瓜、蔬菜,傳統作物改種提前上市、賣得上價的優質稻。』陳雨龍說。
資金有了,幫扶實了,不出兩年,陳雨龍的經營頗見起色。就在這時,安徽在全省開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陳雨龍和其他幾個大戶一合計,共同發起成立了六安市金安區孤堰興農專業合作社。
在陳雨龍看來,這麼做一舉兩得:年底分紅,自己不用再預付地租,緩解了資金鏈緊張;以往是一人經營,現在是集體智慧,每個股東都想法子把蛋糕做大,盡可能節支增收。
如今,陳雨龍可沒有了『撤退』的想法,只盤算著下一步的發展,『村裡發展越來越好,咱們也越乾越有勁!』
在培養新型農業主體過程中,村民意識跟不上,『新農人』該怎麼辦?
山東淄博聶家峪村
給空間、給舞臺,開拓新思路
『總書記說,要推動鄉村人纔振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讓我們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信心倍增。』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90後新農人』王浩激動地說。
大學畢業後,王浩曾在父親的企業中短暫工作,但是互聯網的崛起和鄉村廣闊的市場,讓他看到了更多機遇,隨即王浩創辦了自己的農業公司,一得空兒就往村裡跑。
他一方面借助農村電商渠道,銷售當地獼猴桃、板栗、小米、苹果等優質農產品,另一方面發展鄉村旅游,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新農人』。2017年的獼猴桃銷售季,通過電商平臺幫助農戶銷售獼猴桃20萬餘斤,公司全年電商銷售總額達400餘萬元。
『根據聶家峪村的情況,我們在網上建設了一個與之相同的虛擬村落「奇遇村」,游客成為奇遇村村民後,能享受到免費體驗新項目、定期參與活動等村民待遇。』王浩說,層出不窮的新創意,讓鄉村旅游變了樣。在與聶家峪村等8個村莊的合作過程中,豆腐體驗、尋寶活動、真人CS、音樂篝火晚會、端午文化藝術節、對接學生夏令營寫生等50多場活動陸續推出,吸引游客2萬餘人,經濟效益達40餘萬元。
『前兩年,村裡的農家樂發展不順利,主要還是村民的意識跟不上,經營有困難。後來村裡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讓王浩和他的搭檔們來幫忙,沒想到他們真折騰出了名堂。』聶家峪村村主任黃元纔說,此前,村裡140多戶搞鄉村旅游已有3年,但一直不溫不火,經這幫年輕人一番設計規劃,竟煥發了新活力。
對此,76歲的村民闞金生深有感觸,『俺這裡有山有水,咋纔能變出金山銀山?王浩說,只要保護好、利用好,俺們就能吃上「生態飯」。』如今村裡的農家樂昇級了,游客來玩的花樣變多了,村裡雜糧、板栗、櫻桃等產品,還能通過電商銷售,這不就是『金山銀山』嘛!
現在,王浩團隊成員由2人增至12人,其中4人還是歸國留學生。『這兩年返鄉創業的經歷對我來說也算是一次「奇遇」,鄉村振興需要更多「新農人」帶來新活力,這是我回來創業最大的動力。』王浩說。
一個返鄉創業者能力有限,如何吸引更多人纔,匯聚起一支返鄉創業大軍?
湖北通山山口村
惜人纔、聚人纔,壯大青年軍
『別小看這棵樹,長成後冠蓋直徑能有10米多,一年可產6000斤西紅柿!』在湖北省通山縣大路鄉山口村勇利生態園,前來參觀的村民聽著技術員的介紹,嘖嘖稱奇。
更讓大伙兒驚奇的是這座高十幾米的大棚,縱橫交錯的管道、均勻分布的排氣扇,以及實時監控溫度、濕度和進光量的設備,處處顯示著現代化農業的與眾不同。
這個生態園,承載著『80後』夫妻夏萬平和程清華的農業夢。2015年,在武漢打拼了十幾年的夏萬平終於下定回鄉創業的決心,在村裡流轉了200畝地,搞起了現代農業試驗。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新型職業農民的好日子已經來了!』深居幕阜山區的大路鄉,鼓搗『高端農業』的夏萬平夫婦是返鄉創業者們的『帶頭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在外打拼的青年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紛紛回鄉創業,帶動村民脫貧,形成了一支鄉村振興的『青年軍』。
『村裡11個養殖基地,做得最好的4個都是返鄉青年創辦的,這些小後生,真是了不得!』大路鄉東坑村黨支部書記吳永華說起村裡的『青年軍』來,滿臉笑容。
『以前村村都是留守的老弱病殘,土地拋荒也沒人管,死氣沈沈的,現在年輕人回來了,村裡產業做起來了,人氣也旺了,感覺村子又活過來了。』吳永華說。
大路鄉的20個行政村裡,每個村都有回鄉創業的青年,他們不僅將現代農業技術引進油茶、香菇、小龍蝦、肉豬等傳統產業,還發展了豪豬、孔雀、鴯?等特色養殖以及特色蔬果、苗木種植等產業,3年來投資金額超過8000萬元,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態勢,為鄉村注入了活力。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壯大鄉村振興「青年軍」,我們成立了服務專班,幫他們申請補貼、獲取技術支持、引導產業發展,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通山縣委書記石玉華說。近3年來,先後有300多名『80後』『90後』返鄉當職業農民,他們不僅帶回來先進的技術信息和創業資本,還帶回全新的發展理念,為山區的發展帶出了一支人纔隊伍。
《人民日報》( 2018年03月30日06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