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曹立強代表(上海市普陀區委書記)
馬善祥代表(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原調研員)
朱山委員(貴州貴達律師事務所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從基層的工作實踐來看,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保障,社會治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曹立強代表說。
曹立強代表認為,社會治理是個大系統,既體現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環境等硬指標上,也體現在對城市居民管理服務這一軟指標上。『對硬指標,我們有許多剛性的法律法規,但是在對人的管理服務這一塊,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來有效開展。目前,各地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有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提煉、固化後形成制度、法規,有助於基層社會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社會向前發展,基層矛盾也在不斷變化,不懂法、不知法,就無法面對各種復雜情況。在馬善祥代表看來,基層治理不僅要有法可依,還要有法善依,要爭取將矛盾化解在訴前,既節約司法資源,也體現法治的人性化。『我在基層做了幾十年的人民調解,現在社會發展起來了,矛盾並不比以前少,小到家庭財產、鄰裡糾紛,大到企業改制。矛盾糾紛都和利益有關,要解決這些矛盾,說情說理更得說法。有些是特殊利益矛盾,比如環保搬遷,就要勇敢面對,找到可以依據的法律,用專業方法解決。』
『法治是規則之治,只有將法治作為社會治理的核心內容,纔能保證社會治理的規范性、科學性、穩定性,這也是增強社會治理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根本保障。』朱山委員認為,政府應該積極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治理方式。
『之所以有群眾「信訪不信法」,其根源就在於對法律途徑維權缺乏信心。有的是因為「不會用」而「不想用」,有的是擔心「不管用」而「不敢用」。傳統社會治理過於依賴政府力量,這也導致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壓力過大,甚至出現「做得越多,越不討好」的怪象。』朱山委員說,『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與之相應的,我們要構建一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的體系,激發群眾自身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本報記者郝洪、蔣雲龍、李堅、汪志球、程煥)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