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這些村莊緣何蝶變?聽代表揭秘
2018-03-18 09:45: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炳坤 付光宇 程士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題:這些村莊緣何蝶變?聽代表揭秘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王炳坤 付光宇 程士華

  在全國兩會上,事關全國6億農民切身利益和發展前景的鄉村振興戰略,成為關注的熱點。

  而一些基層代表率領村莊走向富裕和諧的振興經歷,也頗受矚目。這些村莊因何蝶變?記者通過5位全國人大代表的講述,為你揭開村莊『高顏值』的奧秘。

  從『一村一品』到生態富村

  有型的卷發,爽朗的聲音,身著闊腿褲,這位來自湘西大山深處的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有點潮』。

  兩會期間,龍獻文村裡的夯吾苗寨在翻修後重新開門迎客,村民們也開始采摘春茶。『村裡的鄉親,時不時給我手機發來照片。』雖然遠在北京,但身為村支書的他,每到晚上都要抽時間問問村裡的事。

  龍獻文所在的牛角山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10多年前,這個地處湘西古丈縣大山深處的苗族村莊,年人均純收入還不足1000元。當龍獻文到村支兩委任職後,頭腦靈活、勤勞肯乾的他就開始琢磨如何摘掉『貧困帽』。

  古丈縣曾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鄉』稱號,古丈毛尖在湖南省內外小有名氣。龍獻文憑借此前多年經商的獨特眼光,抓住村裡種植茶葉這個特色,打造『一村一品』。

  2009年,古丈縣牛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村民以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形式入股,通過土地租金、務工工資、盈餘分配等方式獲取收益,凝心聚力搞起了茶業開發。

  目前,牛角山村田地幾乎全部種上了茶葉,村裡還建成了年產200噸的茶廠,茶葉佔當地產業的比重超過95%,對當地農戶增收貢獻率達到70%以上。

  如果說牛角山村脫貧靠的是產業,那麼岷江村致富則靠的是美景。

  幾年前,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還是一個垃圾亂扔、村容髒亂的村莊。從2013年起,在『農村垃圾前端分類回收』志願服務項目的帶動下,全村有近2000人成為環保志願者,共同維護村容村貌,參與垃圾轉運,巡查河道……村民們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習慣,讓村落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有了『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全國人大代表、岷江村黨總支書記陶勛花告訴記者,生態環境的提昇引來了資本下鄉。『北部村道旅游環線的建成,將給我們村帶來3個精品民宿項目,帶動100多人就業。』她說,現在城裡人休閑旅游喜歡來岷江村,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賣風景』掙錢,這讓她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人纔下鄉』到文化興村

  一名大學生能給村莊帶來什麼變化?全國人大代表、『80後』大學生『村官』王萌萌用行動作答。

  2013年,從合肥工業大學畢業的王萌萌選擇回到家鄉,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做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她沒到村裡時,村乾部辦公很少使用電腦,全村人用旱廁,年年種植一麥一稻的傳統作物,似乎習慣了一成不變的生活。

  外柔內剛的王萌萌敢想敢乾,村部改用電腦辦公,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全村的旱廁改水廁,大伙體會到了衛生和方便。

  在她的勇於嘗試和開拓進取下,不僅村裡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發生變化,而且產業發展也走出新路。目前,西孔村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已建成100畝草莓園、50畝蔬菜園、200畝葡萄園,還有3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廠。新生活和新產業,讓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比起『人纔下鄉』的王萌萌,鞏保雄則是土生土長的村乾部。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更關心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2015年,梁家河村成立鄉村文化旅游公司,圍繞知青文化規劃的村史館、體驗園、窯洞酒店等項目,很快吸引了八方游客。

  『正是文化「搭臺」,旅游「唱戲」,讓曾經的貧困村大變樣。』鞏保雄說,『文化不僅振興了村莊,也滋養了梁家河。』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文化旅游公司開展『黨員示范崗』,村裡實施『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好人好事榜』等『學、比、拼』活動,培養了和諧向上的新風氣。

  尋找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如果說『一村一品』的產業振興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振興是美麗鄉村的新追求,人纔振興則給鄉村建設提供了生力軍。王萌萌表示,目前農村條件相對城市依然還顯薄弱,對年輕人缺少吸引力,不僅村兩委需要人纔,農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需要更多人纔的加入。

  打造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更離不開黨的領導和規范的組織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黃茆鎮上額村黨支部書記郭以錄對村裡的榮譽如數家珍。2017年,上額村被評為廣西『五星級黨支部』,同時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郭以錄告訴記者,村裡除了兩委,還成立了以村民理事會、村民監督委員會、村支部會為核心的『三會』組織,全方位提昇村民自治的主動性。『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上來了,村裡各項工作開展起來就更加順手。』

  前幾年,上額村村乾部帶領村民參觀學習規模養殖場,幫助申請產業扶持貸款資金和補貼,幫10多戶村民搞起規模養殖。當地種植業以甘蔗為主,村乾部帶領大家把甘蔗改良成高產品種後,每畝甘蔗從4.5噸左右增產到7噸以上,每畝增收超過1500元。

  『以黨建帶動產業發展,以黨建帶動脫貧攻堅,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個訣竅。』郭以錄說,2015年上額村脫貧,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村裡建起了廣場、籃球場、排球場等。『每天晚上,廣場就成了健身娛樂的好去處,大家又唱又跳,好不熱鬧!』(參與采寫:陽建、鄭昕、吳文詡)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