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就業形態不是按照『新』『舊』來劃分,而是將以充分釋放創新力為核心,形式多樣、互相融合。
——霍濤代表
新就業形態呈現出的特點是僱用關系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創業機會互聯網化。
——黃茂興代表
學校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態,鼓勵大學生參與『互聯網+』就業,主動對接新形態、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需要。
——沈滿洪代表
推動『互聯網+』就業的發展,必須完善勞動法制,多研究如何既保障勞動者權益,又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莫榮委員
就業,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運用『互聯網+』發展新就業形態。圍繞這個話題,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新就業形態呈現去僱主化、平臺化趨勢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提供共享經濟服務的人數約為7000萬,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約716萬,比上年增加131萬,佔當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9.7%。這意味著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員中,就有約10人是共享經濟企業新僱用員工。
『「互聯網+」帶來新就業形態,這體現了我國新時代用工與擇業的新變化與新趨勢。』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代表說,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就業形態呈現出去僱主化、平臺化的趨勢。這種就業模式的特點是僱用關系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工作安排去組織化、創業機會互聯網化。互聯網不僅催生了一些就業新需求,還提昇了一些就業群體的就業質量,優化了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委員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正在由投資、出口轉向創新創業、消費帶動。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互聯網+』帶動了大數據、雲計算和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眾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創業發展迅速,產生眾多創業組織和小微企業,帶動大量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發展,顯示出巨大發展活力與潛力。在他看來,『互聯網+』帶動的新就業形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商業銷售類,如阿裡巴巴;科技服務類,如豬八戒網;出行服務類,如滴滴打車;生活服務類,如58同城。
據莫榮介紹,『互聯網+』就業的一大特點是就業形式多元化。工作內容、工作崗位、工作形式、僱傭形式靈活多變,工作層次涵蓋高中低端,新職業不斷湧現,眾包就業、網絡就業、創業就業等新形態出現。另一個特點是全職就業兼職化,許多有正式工作的人群利用空閑時間兼職兼業,工作和職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如網約車司機。
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代表介紹,靈活就業、創新創業正在成為大學生的新就業方式,體現『四個新』:一是領域新,包括網商、電商、分享經濟、社群經濟等;二是方式新,大學生與僱主的聯系不是通過傳統的『單位制』,而是互聯網平臺;三是手段新,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創業不再依托傳統的招聘會、就業市場,而是大數據技術和移動互聯技術;四是觀念新,靈活就業、多重身份兼職成為就業新觀念,不再追求『鐵飯碗』。
『平臺+個人』新型靈活用工模式興起
『互聯網+』為什麼會促進新就業形態的發展?莫榮說,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供求平臺,通過大數據手段使供應方和需求方迅速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效率,新型就業市場和生態形成了。
沈滿洪認為,『互聯網+』催生新就業形態,一方面得益於我國政府把『互聯網+』上昇到國家戰略;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黃茂興說,互聯網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理念的變革,不僅帶來了多樣化的新產業形態,也讓『平臺+個人』的新型靈活用工模式逐漸興起,促成了各類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首先,『互聯網+』對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需求,造就了知識密集型員工的新需求,要求新知識、新技術的崗位取代原有的崗位。其次,『互聯網+』對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應用,使越來越多的傳統崗位面臨被新技術所替代,制造業、服務業的新增就業人數都是圍繞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的。第三,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也催生了許多新的創業機會。
『互聯網是強大的「連接器」和「聚合平臺」,能極大地提高供給側的效率,極大地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貴州白山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霍濤代表說,互聯網在技術上使得新就業形態成為可能,並將促進新就業形態進一步發展。
在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委員看來,『互聯網+』催生了網絡安全行業的就業新形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網絡安全產業的發展,網絡安全行業人纔缺口很大。他說:『網絡安全領域最重要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軟件,而是人纔。為盡快彌補網絡安全人纔缺口,應大力支持網絡安全企業設立相關教育培訓機構,開展網絡安全學科聯合建設。此外還應把網絡安全納入職業技能鑒定體系,並規范網絡安全就業環境,為網絡安全人纔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用人單位應主動適應新就業形態的變化
『處在一個多樣化需求、多元化選擇、個性化供給的時代,以後的就業形態不是按照「新」「舊」來劃分,而是將以充分釋放創新力為核心,形式多樣、互相融合。』霍濤說,新就業形態的出現和興起,離不開科技的支橕,建議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的協同,大膽嘗試,催生出更多新的就業形態。此外,用人單位應主動適應新就業形態的變化,嘗試允許員工具有多重工作身份。
莫榮指出,『互聯網+』就業形態目前仍存在短板。一是社會保險對非標准就業勞動者的保護有所不足。目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體系的比例還不高,缺少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當面臨失業和工傷傷害時承受能力不足。二是非標准就業形態與傳統勞動關系有較大區別,用工關系模糊,缺少相應勞動法律保護。三是給勞動保障監管服務帶來了挑戰,相關部門執法和消費者維權都有難度。
『要推動「互聯網+」就業的發展,必須完善勞動法,更多研究在非標准就業形式下如何既保障勞動者權益,又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我國當前采取的政策措施比較好,更多是「讓子彈飛一會兒」,先觀察,而不是馬上運用傳統管理手段。摸清規律後再立法,纔能解決好當下存在的問題。』莫榮說。
黃茂興建議,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行業、企業和消費者多方參與的互聯網治理機制,優化市場競爭,實施差別化和適度監管。此外,還應加快推進適應新形勢的教育改革,加強對失業人員的『互聯網+』再就業培訓、引導,保障就業結構平穩轉型。
沈滿洪說:『構建適應新就業形態特征的大學生創業就業體系,學校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態,鼓勵大學生參與互聯網+就業,突破不利於創造新崗位、不適應新形態的藩籬桎梏;還要主動對接新就業形態、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需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推動高校創新創業實踐體系與新就業形態互融互通。』
(本報記者謝雨、呂莉、邵玉姿、鄭海鷗、楊迅、吳姍、程煥)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