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14日,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藍紹敏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藍紹敏表示,南京大院大所眾多,豐富的科教人纔資源是我們抓創新的最大優勢。既讓高校院所的創新成果走出來,也讓地方的創新需求走進去,實現產學研融合發展。

3月14日,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藍紹敏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新華網楊濛攝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眾所周知,南京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創新資源十分豐富。請問南京在今後的發展中,將如何把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藍紹敏:南京大院大所眾多,同時還建有一批國家級科技平臺載體,每萬人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數量均排在全國第二位,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和學科數量,在南京工作的兩院院士數量位居全國第三位。應該說,豐富的科教人纔資源是我們抓創新的最大優勢。但目前這些優勢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阻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仍有不少,科技創新沒能與市場需求充分對接,並切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正在大力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全面推進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就是為了將資源優勢釋放出來,將創新潛力挖掘出來。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沒有單向發力,而是兩手齊抓,既讓高校院所的創新成果走出來,也讓地方的創新需求走進去,切實加強校地資源雙向融通。一方面,我們堅持科技成果項目化落地、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大力推動相對比較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南京轉化,不僅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超過50萬元的科研人員,以及促成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給予可觀獎勵,同時建立國際技術轉移專項基金,推動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在我市設立分中心,加快引進轉化各類先進技術、成果和項目。
另一方面,我們鼓勵高校院所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依托優勢學科和國家級平臺,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圍繞主導產業,設立和發展急需專業,培養緊缺人纔,切實把教育鏈、人纔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起來,讓校地雙方結成『共同體』,實現產學研融合發展。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