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小山村的女村支書(奮斗在新時代)——訪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
2018-03-11 09:50: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彭訓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趙會傑在會場接受媒體采訪。盛佳鵬攝

  『地是水澆地嗎?』『都是水澆地。』

  『通了自來水嗎?』『總書記,村裡通了水,也通了電。現在村裡正在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這段對話發生在習近平總書記前些天來到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和總書記對話的,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她是赤峰市唯一一名女性村支書。

  小廟子村有2700口人,耕地5370畝。擔任村支書以來,趙會傑帶領村民種桔梗、黨參、胡蘿卜,中藥材品種有20多個。現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1.3萬元。

  『我最大的幸運是選擇了一條適合村裡發展的路。』趙會傑說,找到前進方向後,百姓還得有內在動力、主動跟進。當這兩種力量匯集在一起,村子面貌纔可能改變。

  如何把村民發動起來,趙會傑有高招。她以發展特色種植產業舉例說,村裡以前是散戶種植,靠天吃飯,且無法形成市場合力。『我們那兒有句俗話叫「貨到地頭死」,就是說村民們辛苦種出來的東西,被貨商任意壓價,很憋屈。』她想,何不擰成一股繩發展呢?說乾就乾,她倡導成立了合作社,把村裡大部分土地流轉過來,擴大種植規模。村民不僅成為股東,還能到合作社打工。

  不過,合作社成立的前兩三年時間裡,充滿了酸甜苦辣。比如,趙會傑想帶領村民種桔梗,但本地種子性能退化了,她就到山東去考察,引進種子,然後在合作社小規模試種。很快,新桔梗在產量、性狀、收入上和本地桔梗明顯拉開了距離。很多村民議論,『怎麼一個鍋出了兩樣飯?』她跟村民解釋,帶大家一步一步來。經過幾季,試種大獲成功,村民們紛紛采用新種子,加入合作社。

  除了桔梗,她還帶領村民種胡蘿卜、中藥材、玉米、谷類,不僅讓土地休養生息、恢復地力,還給村裡養殖業提供飼料。針對當地地下水位下降,她通過申請國家惠農項目,搞網格式節水灌溉。如今,村裡各類產業合作社數量達幾十家。

  更特別的,趙會傑還鼓勵村民『走出去』流轉土地。她將其形容為『借雞下蛋』:借用別村的土地,發展、充實自身產業。『這個過程很困難,畢竟在別人家門口,不好辦事。好在這種模式已經形成規模、步入正軌。』趙會傑說,如今村裡六成多合作社到赤峰其他鄉鎮、旗縣流轉土地,最遠的到了河北壩上。

  產業化規模這麼大,失敗了怎麼辦?她坦承,剛開始時村民們很忐忑,村委會也有過猶豫,畢竟大家都要靠土地養家糊口。『不過後來的實踐證明,只要敢闖敢乾,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正確的路。』

  小廟子村近年來變化很大。這些年,村裡修了兩座橋、一條13公裡長的水泥路,蓋起了文化廣場、超市。趙會傑和村委會班子成員每天在工地從早乾到晚,村民們自發以工代勞,大家一起乾。村裡還組建了廣場舞隊、秧歌隊、舞龍隊、舞獅隊。

  『村委會人雖然少,但凝聚力、向心力很強。只要我們做的事對老百姓有益,老百姓自然會支持。』在她看來,處理乾群關系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把心放正,工作的時候不抱私心,守住道德底線,老百姓就會把你當主心骨。』

  今年,趙會傑已經以合作社和村委會名義申請了蔬菜和中藥材深加工的國家項目。『我們准備把產業鏈延長,提高利潤,實現小廟子村的富民強村夢。』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