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最正宗的元宵節湯圓做法大全
2018-03-02 17:03:00 來源:東方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正月十五元宵節南方普遍吃湯團,北方大部吃元宵,雖然味道不同,但這兩種食物外形相似,寓意也一樣,都是代表著團團圓圓的意思。就南方元宵節吃湯圓一說,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是什麼?有哪些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故事?一起來了解元宵節吃湯圓相關知識。

  一、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象征團圓、幸福,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也能為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北方人習慣用搖篩的方式制成圓子,稱為元宵,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湯圓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吃湯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之前,人們在元宵節或是吃豆粥,或是吃特制的面點,並不一定。到了宋代,民間在過這一節日時開始流行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後來,北方地區大都稱這種食品為『元宵』,而南方稱之為『湯圓』和『湯團』。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裡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乾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乾,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網絡中國節·元宵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