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劉立新:25年堅守『太行公交』
2018-02-22 19:14:41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月12日,回家過年的人們陸續登上列車。孫瑞生攝

  2月12日,小年後的第四天,全國各地不管城市還是鄉村,已經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在急匆匆往家趕,盼著早點和家人團聚。

  而與眾不同的是,太原車務段8171/8172次列車的列車長劉立新卻走向相反的方向。2月12日上午9時25分,他准時登上由山西榆次開往襄垣大平的列車,這趟車單程需要6小時,往返12小時。

  這是一列穿行於太行山區的『小火車』,說它小,因為它僅有3節綠皮車廂,它也許是目前仍在運行的山西乃至全世界最小的火車,那麼劉立新也就是全世界『最小』的列車長了。

  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人,他雖然很普通、很『渺小』,他做著極其平凡的事情,然而他的故事卻很是讓人感動,我們的主人公劉立新就是這麼一個人。

  列車長劉立新在車上服務了整整25年。

  今年52歲的劉立新,從1993年5月1日8171/8172次列車運行的第一天開始就在車上工作了,到現在整整25年。25年如一日,守著同一列火車,跑著同一條線路。

  『1988年,我剛參加工作,分配在太焦線上的紅崖車站。1993年,我27歲,那年8171/8172次列車開始運行,我上了這列車便再沒有下來。』

  『剛開始我在車上賣貨,賣的是米面油,主要以服務沿途車站職工為主,同時也面向普通群眾。那時生意不錯,一天的銷售額少則一千,多則兩三千。而我那時月工資也就100元上下。』

  『之後賣貨的生意承包給了個人,我做了列車員。』

  劉立新說,列車員的工作很苦很累,每到一站,開門關門,招呼旅客上下車,同時還負責打水掃地、清潔衛生,冬天還得燒鍋爐。

  『沒有餐車,吃飯也不定時,有一頓沒一頓。』

  『2002年,我當上了列車長,一乾就是16年。』

  劉立新說,這列火車不僅小,而且慢,因為它逢站必停,人們給它一個昵稱,叫『太行公交』。

  列車員把扛著大件行李的乘客推上車。

  這趟運行在太焦線上、活躍於太行山區的『慢火車』,全程195公裡,途經山西兩市六個區縣,穿越56條隧道,跨越142座大橋,停靠21個車站。

  它也可以說是目前設施最簡陋的火車,沒有空調,沒有餐車,車上供暖還是靠燃煤鍋爐。

  『列車上雖然有股煤煙味兒,但老百姓喜歡。』劉立新笑著說,『車上越簡陋,他們感到越隨便,聞到煤煙味兒,他們感覺有家的味道。』

  『說實在話,凡是坐這趟火車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身上沒有幾個錢,他們不嫌車速慢,圖的是票價便宜,全程只有10.5元。』

  『從村裡到縣城,少則一兩塊,多則兩三塊,和城裡的公交車差不多。』

  『村民們進城趕集、走親訪友、外出打工經商、出售農副產品、采購生活用品,都坐這趟列車。』

  『還有上學的孩子,我看著他們一個個長大,當了爸爸媽媽。』

  劉立新對記者講,跑了25年,他和沿途的群眾都很熟悉,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誰家的紅棗、小米收了多少賣了多少,誰家的小子姑娘考上大學、在省城定居了等等,好多我都了解。』

  『大家上了車,其樂融融,就像回了自己家一樣。』劉立新說。

  『過去車上都是滿員,每節車廂能坐200多人,三節車廂能坐600多人,過道裡也擠滿了人。現在少多了,一般也就七八十人。』劉立新說,隨著交通條件改善,坐火車的人越來越少。

  『火車雖然慢,但有一點好處,它風雨無阻,而且從不晚點。』劉立新說:『2017年年底,山西晉中下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車上一下湧上來400多人。』

  說起這列火車的好處,劉立新如數家珍。

  『太行山山大溝深,列車沿途都是山莊窩鋪,大的村子一二百口人,小的村子只有幾戶人家,出行不便。這趟列車極大滿足了當地老百姓的出行。』

  『隔山相望的兩個村子,直線距離不足5公裡,但翻山越嶺至少得一兩個小時,如果進縣城,差不多得用去一整天時間。』

  『火車為大家提供了方便。』劉立新說。

  『太行山盛產小米、核桃、紅棗等農副土特產品,土豆、紅薯、苹果、梨也很好吃,自己家養的豬、羊、土雞,以及家雞下的笨雞蛋,都是綠色食品,城裡人十分喜愛。鄉親們拿到縣城去賣,換些零花錢。來來往往,大家都坐這趟列車。』

  『為此,鄉親們親切地稱呼它為「致富列車」、「幸福小火車」。』

  車上乘客寥寥,一位當過生物教師的老者在做筆記。孫瑞生攝

  跟著這列火車跑了25年的劉立新,也親眼目睹了中國農村發生的變化。

  太行山是革命老區,也是我國有名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

  『剛跑車那會兒,能感受到老百姓確實很窮,不僅穿的衣服十分破舊,就連買票時掏錢也費好長時間。』劉立新說。

  『就幾塊錢,有些不常出門的人怕弄丟,用紙包上好幾層,再裝在空煙盒裡。』

  『2000年前,一次在車上遇到一位老人,把解放前國民黨時期使用的舊鈔當作人民幣來用。』

  『這說明老人平時很少花錢,也沒出過門。』

  『我們掏錢幫他買了票,大家對解放前的舊鈔十分好奇,紛紛用人民幣換取老人的舊鈔,留作紀念。』劉立新回憶道。

  『這些年,眼看著人們都富裕了。』

  劉立新講,過去火車17點從榆次市修文站出發,到達終點襄垣縣大平站,待一個晚上,第二天返程,列車上的工作人員租住在一個叫馬季珍的農戶家裡。

  『馬家是從陝西遷移過來的,孩子很多,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現在馬家幾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倆口在家,除了種植玉米,還養著上百只羊,一年收入十幾萬,過得比城裡人還好。』

  『這些年,由於國家實行精准扶貧,太行山區的人民普遍脫了貧、致了富,靠販賣農副產品換柴米油鹽醬醋錢的老百姓越來越少,許多農民有了私家車,坐火車的人是越來越少。』劉立新感慨地說。

  『為了改善乘車環境,幾年前,小火車由硬座改為硬臥,但20多年,票價始終不變,還是10.5元。』

  『現在車上時不時遇到一些「驢友」,他們喜歡太行山的風景。』

  劉立新十分驕傲地說;『太行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山花爛漫,山上到處綻放著杏花、梨花、桃花;夏天樹木蔥蘢,滿目蒼翠;秋天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天白雪皚皚、美不勝收。』

  劉立新對列車經過的每一個村莊和山頭都了如指掌,能隨便說出山上的風景名勝和寺廟的名字。

  從劉立新飽含感情的話語裡,記者深切感受到,也許這沿途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也是吸引他在列車上工作25年不離不棄的重要因素。

  穿行於太行山區的8171次列車。孫瑞生攝

  此時,列車又駛過一個山村,劉立新告訴記者,這個村子叫路家莊,海拔1267米,是太焦線上地勢最高的地方,過了這個村子,火車便一路下坡。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太行公交」的運載功能也在發生變化。』

  『當地百姓坐的少了,而外地游客逐漸多了起來。』

  經過一個叫『佛峪』的小站,劉立新指著遠處對記者說:『佛峪下面有個村子叫張莊,山環水繞,風景優美,原來有幾十戶人家,現在僅剩下一兩戶,一些「驢友」經常光顧這裡,去老百姓家吃頓地道的小米飯,再住上一晚,為的就是感受鄉村的淳朴和寧靜。』

  在前不久剛剛召開的山西省人代會上,省長樓陽生提出山西旅游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劉立新聽了很是激動。

  『由於乘客日漸稀少,原來我擔心這趟列車會停運。如果太行山的旅游發展起來,我想這趟列車下一步會演變成為太行山的一趟旅游專列。』劉立新十分自信地說。

  他扳著指頭給記者數一路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榆次老城、常家莊園、榆社雲竹湖、武鄉太行龍湖、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沁縣二郎山和大雲禪寺……

  記者說:『體驗綠皮車和慢火車,豈不是一個旅游項目?』

  劉立新聽了十分贊同:『你說的對,前幾天就有兩名大學生專程體驗我們這趟列車,還拍了不少照片。』

  『只要太行山的旅游發展起來,老區人民就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只要「太行公交」不停運,我這個列車長還能乾他七八年。』說到這,劉立新開懷大笑,笑聲穿透了整個車廂。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