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西藏『乞丐村』的小康之路
2018-02-20 17:55:39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拉薩2月17日電題:西藏『乞丐村』的小康之路

  新華社記者 多吉佔堆 邊巴次仁 張熠檸

  帕玉村新貌(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新春的藏北草原仍是一派冰河黃草。在海拔超過4800米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帕玉村,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國旗在凜凜朔風中獵獵作響。

  從那曲地區所在地那曲縣沿著一條柏油路驅車約40公裡,便來到高山牧場上的帕玉村。記者的車子駛過村口『那曲首個小康示范村』的石碑,沿平整乾淨的水泥路徑直進入村內。雖然時近正午,但打開車門的那一刻,記者只能看到遠處冰河反射的太陽光照,卻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溫度。

  帕玉村牧民措姆的小超市(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帕玉村村委會主任布地,此時正在六七級的寒風中更換自家大門上的國旗。

  布地說,『我們能從「乞丐村」變成「小康村」,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大力扶持!』

  此時,村子另一頭的尼崩家中,牛糞爐子燒得正旺,屋內暖意融融。尼崩就坐在擺滿肉乾、點心、新鮮水果和各色飲料的藏式長桌前,向記者談起生活的變遷。

  作為帕玉村的首批村民之一,49歲的尼崩對『乞丐村』的歷史記憶猶新:1994年4月,尼崩連同聶榮縣色慶鄉最貧困的17戶72人,統一搬遷並組建了帕玉村,還領到了政府發放的100頭?牛作為生產生活資料。不幸的是,1997年那曲地區遭受特大雪災,帕玉村80多頭?牛凍餓致死。

  『牧民沒了?牛,就沒了一切。』尼崩說,為了維持生活,不少人『靠大拇指吃飯』——以乞討為生,『帕玉村一度淪為遠近知名的「乞丐村」』。

  二十年前的那場雪災讓帕玉村損失慘重。雪災後,政府將帕玉村從夏季牧場搬遷到縣城通向地區所在地的公路要道邊。『這條公路成了帕玉村脫貧致富的快車道。』帕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索朗丹增告訴記者。

  帕玉村集體所有的?牛(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2009年,帕玉村成立了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生產酥油、酸奶和『拉拉』(條形乾酪)等奶制品向市場出售。村民以牲畜、草場或勞力全部入股,年底享受分紅。索朗丹增說,帕玉村牧場品質好,又緊鄰公路,所以產品很快打開銷路。合作組織成立當年,帕玉村就實現集體脫貧。

  2012年,帕玉村列入那曲地區小康示范新村建設試點。昔日的『乞丐村』,開啟了邁向小康的新征程。

  這一年,布地、尼崩和所有村民只承擔了十分之一的造價就搬進『小康新居』;合作組織的牲畜住上了能抵抗暴風雪的暖棚;村裡不僅每戶門口都通了水泥路,還建起幼兒園,曾經不得不向鄰村乞討的帕玉村,向鄰村的孩子敞開懷抱。

  『2013年,帕玉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萬元。而在合作組織成立前,村裡人均收入還不足800元。』布地說。

  帕玉村玩智能手機的藏族牧女(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生活好了,帕玉人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每周五下午,村乾部領著全村老少打掃衛生,撿拾公路兩邊的垃圾。村民還在公路一側修建了公廁,方便過路人使用。村裡喝酒抽煙的人越來越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濃。2017年,合作組織拿出115萬元,為每戶分紅2萬至6萬不等。

  從『乞丐村』到集體脫貧,到如今奔向小康,這個只有24戶、97人的村子還在發生新的變化:布地承包了合作組織新開的甜茶館;尼崩妻子德嘎——合作組織中的頭號擠奶能手,聽到能自動擠奶的養牛場可能在今年開工建設,開始憧憬有更多時間施展自己制作酸奶和『拉拉』的手藝。

  放假期間在帕玉村裡玩耍的孩子(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67歲的格瓊老阿媽作為村裡最年長的老者,希望帕玉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布地8歲的女兒格吉措用標准的普通話說:『我今年上二年級,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美麗的家鄉。』(完)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