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江西 全面小康再發力
2018-01-10 19:50: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吳齊強 孫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明確要求。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江西怎麼乾?

  聚焦269個深度貧困村、16.79萬深度貧困人口,江西省委、省政府從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在全省集中力量開展脫貧攻堅『百日行動』,提出的50項可操作的任務清單,目標直指『確保脫貧攻堅成效全面達標提昇』。

  『新房子就是我家的新希望』

  ——確保搬遷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6.89萬,這是2016年以來江西已完成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百日行動』再次明確:進城入園貧困戶每戶至少要有一人就業,確保搬遷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餘乾縣上興村56歲的佔金仂丈夫早逝,留下3個孩子、兩位老人,還有兩間破敗的土磚房。『有幾年,都快覺得活不下去了。』談起往事,佔金仂淚流不止。

  36歲的龍南縣人楊運清在丈夫去世後,和兩個讀初中的女兒擠在一間小出租房裡。房裡沒有下水道,洗菜洗衣服時,積水常漫過腳面。

  一個在贛北湖區,一個在贛南山區,『百日行動』的迅速推進,讓兩個苦難家庭迎來了幸福的敲門聲。

  在餘乾縣工業園區的『夢想家園』扶貧搬遷進城安置點,佔金仂沒花一分錢,分到了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在外打工的兒子還和園區簽訂了就業協議。

  在龍南縣贛州電子信息產業科技城,楊運清花了1萬元,在為貧困戶建設的『新圳花苑』裡,買了一套6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自己剛換了份離新家更近、工資也更高的工作。

  江西全省『進城入園』安置點都緊鄰當地的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和貧困戶的就業願望精准對接,讓貧困戶可以就近就業。

  在村鎮集中安置的也有了保障。於都縣羅坳鎮大橋移民新村貧困戶陳佛生這兩年『在房頂上賺錢』,通過屋頂光伏發電賺了1萬多元。如今兒子在鎮上的企業打工,兒媳婦最近又懷上了二孩,村裡三層樓高的幼兒園已刷上粉色外牆,2018年就要開園。『原先在山上住,兒媳婦都討不到。新房子就是我家的新希望。』陳佛生說。

  『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

  ——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產業

  3000個扶貧車間,5萬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江西受益於就業扶貧的人數不斷增長。

  已經就業的貧困群眾能不能鞏固?不具備車間就業條件的務農家庭能賺到錢嗎?『百日行動』要求:產業全覆蓋,以縣為單位,進一步完善特色產業精准扶貧規劃和旅游扶貧規劃;以貧困村為單位,確定主導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產業。

  『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每一茬都能換錢。』全南縣貧困戶黃宏旺的幾畦菜地,前不久已經收益5400多元。用他的話說,自己是『重新學了種菜』。鎮裡新建800畝蔬菜聯產聯銷基地,他們村主打韭菜種植。

  佔地3000畝的全南江禾田園綜合體裡,智能溫控大棚、高標准連體大棚,農業觀光旅游一應俱全。農業產業昇級換代帶動全縣2000多戶貧困戶獲得租金、分紅和務工收益。

  重新學會乾農活的,還有於都縣的油茶種植戶們。59歲的於都人何英林在綠中源萬畝油茶基地務工,每天能掙70元工資,還學到了新品種油茶的種植養護方法。2016年至今,於都新造油茶林2.6萬畝,基地統建,利益共享,惠及200多戶貧困戶。

  產業扶貧讓農業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電商扶貧又開掘新的就業領域。在贛南臍橙重要銷售基地安遠縣,孔田鎮上魏村貧困戶鍾春梅在拿到電商培訓證後,拉上25戶貧困戶一起組建電商扶貧合作社,月收入最高時破萬元。目前,全省共有2000多個電商扶貧站點,讓更多貧困戶跳出農田,進入流通和服務領域。

  『村子離全面小康更近了』

  ——補齊村容、道路、屋捨等短板

  2900個,這是江西『十三五』期間貧困村的數量,其中600個2016年整村退出,2017年預計有1000個左右退出。

  村容、道路、屋捨、產業……只有每個方面都提昇了,村莊纔是真小康。

  貧困村的各項短板怎麼補?『百日行動』同樣確立標杆:確保到2017年底,58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特困片區縣和貧困縣25戶以上自然村通外界道路全部硬化。2017年計劃退出貧困縣、其他縣擬退出貧困村危房改造年底前全部完成。

  安遠縣投入近4億元,推進60個貧困村建設,打造400多個新農村建設點。下莊村59戶改水改廁,35戶立面改造,貧困農戶住上了安全房,村級綜合服務平臺也修了起來,還建設了蔬菜基地和采摘基地。『以前這裡是荒灘,有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都不認得路了!』村支書唐恆銘指著整修一新的村莊感嘆道。

  大餘縣黃龍鎮大龍山村,村民羅良洪房前是當地鄉村旅游項目打造的『四季花海』,屋後涼亭茶座一應俱全。很難想象,一年前這裡是一棟破舊的土坯房。『整修需要6萬多元,政府補了我6萬,等於自己沒出錢,現在又辦起了農家樂旅游。』2017年國慶長假,300多人在他家用餐,兩間客房天天客滿。

  同處大餘縣的周屋村,鄉村整治帶來軟環境的大提昇。暖洋洋的冬日裡,老人們打著門球;老祠堂院子裡,農民劇團正在排演。村頭垃圾積分兌換處,厚厚的兌換記錄,記載著村民生活習慣的變遷。『等正在建的一座房子完工,全村就再也沒有土坯房了,村子離全面小康更近了。』村支部書記周機生說。

  《人民日報》( 2018年01月10日01版)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